读《民主的细节》有感作文
前些日子,有幸借阅到《民主的细节》一书,这本刘瑜写的,类似于随笔类的政治观察,我久有耳闻,只是今天才得以拜读。
一本介绍美国民主制度的书籍,并没有像我们往常看到的文著,困在自由、宪治一类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亦没有简单的评断是非,引发任何振臂一呼的冲动和思想上的懒惰,而是从上至下,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落到平常生活的见闻细节上: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最生活化的语言,无法不令人钦佩。而全书读下来最引发我思考的,就是书名中的这细节二字:也许,它不是什么普世价值的响亮口号,甚至不是精细优良的制度设计,而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态度和习惯。回想我们自身,实在令人有感而发。
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何如此坚固,一直是史学家们研讨的热门题目,很多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它这么根深蒂固:在专制制度下,专制作风是掌握更高权力者的特权,绝大多数匍匐于更高权力之下的人就只有唯唯而已。
也许答案也见诸于细节二字之中。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专制的基因,这种传统的,且深入人心的专制思想,数千年来生长绵长不绝。
即便到了现代,这种以真理化身自居的专制做派也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甚至今天,很多民主人士却不自觉地用专制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民主的追求。在他们的观念中,民主就是真理,而自己追求的民主就是唯一的正确。既然自己手里握有唯一正确的真理,你们当然要无条件地赞成我的观点,否则就是专制。
记得我就曾遇到这种情形,与一位学长讨论问题,在一个小环节上产生了分歧,由于我稍微坚持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位兄长便勃然变色,音调抬高八度说:你根本不了解情况。云云。如果我坚持下去,那么所讨论的恐怕就不是原来的问题本身了,于是我委婉地说,咱们是不是可以不用这种方式谈问题?这位兄长的小专制没能顺利达成,面色便有些忿忿起来。
我还碰到过更过分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专制表达,对方一直强调:我这就是真理。甚至最后直接摊牌说:我这个人就是不爱听反对意见。于是我只好问他:你这样与你反对的专制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你甚至还不如专制者,有的专制者还要做个表面文章的。如果这样,你所宣扬的那些民主和自由还有任何价值吗?当然,后来这位朋友向我表达了内疚之情,说他是由于情绪激动冲昏了头脑;其实,这与情绪没什么关系,怕是一种习惯性的专制文化心理在作祟:我掌握,或者我认为我掌握真理,我就可以强迫你接受。从他的这种表述中,大概可以窥到以追求民主却大行专制之道的奥秘。
反省起来,在我自己身上,也时时会暴露出真理在手的专制文化心理的尾巴,有时候与人争辩起来,会脱口而出你这个哪本书看来的,肯定是道听途说之类的霸道言语。
KTV可以让人们一展歌喉,虽然不一定唱得好,但毕竟是自己的声音,可以自我欣赏和陶醉,没有说因为我不是歌手或者嗓音不好就不允许我歌唱的。今天的互联网亦然,人们上网就是要浏览不同的观点,从中扬弃,反鉴自身。但我们总是看到,文化专制思想的影子随时会在网上现身,有些人不是来网上讨论问题,交流不同意见的,而是来发泄和谩骂。而另一面,也有的作家学者试图建立个人权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对小人物的观点不屑一顾,甚至居高临下的封杀他们,他们忘了有时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道理。小人物的观点有时是最有见解的,他们经常代表了百姓的心声,他们没有学术的框框,没有被丰富的知识所左右,可以发出最坦荡和朴实无华的声音。
中国如何进一步走向民主,这个题目太大,显然不是我该多想的问题。但是渺小的个体或也能为未来的民主社会贡献良多。而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从日常的言谈举止到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可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专制文化心理,最应当得到认识和清理。想必,当全民民主气质得到普及,成为习惯,那个既符合我们特色又能令每个人充分享有的民主社会,便也为时不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