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其他读后感   2025-02-23

  《告白》讲述了一个奇特案件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学生杀死了自己老师的女儿,由此三个家庭、三个主人公的命运轨迹重叠并彻底改变。案件发生在校园,当事人活动的场所是两点一线的家与学校,他们的人际关系不过是家人、同学、老师。在这样单调与狭隘的空间里,主人公们有了大量的心理独白。

  森口悠子是个理智的教育者,她有原则地理性地教育自己的学生,包括四岁的女儿;她再简单不过的人生,因为女儿发生了两次重大变故。她冷静地分析事情始末、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可就算看透了全世界,她却无法看清自己逐渐变成了什么样子。惟一能帮她看清自己的人,在关键时刻去世了。

  渡边修哉是个被母亲抛弃的尖子生。他遗传了母亲理科方面的优秀头脑,却像台没有感情的机器,除了母亲不关心世界上的任何人与事。虽然还只是13岁的孩子,这世上能拯救他灵魂的却只剩下母亲。渡边的悲剧在于虽然母亲是他惟一的希望,而抛弃他却是他母亲一生的愿望。

  村下直树是个被母亲寄予厚望的软弱男孩。这世上他能感受到的爱全部来自家庭,而他却无力把这种爱带给其他人。他的自尊被娇宠得极大,眼中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生活中任何一点不顺,在他看来都是对自尊的严重伤害。母亲的过分保护与溺爱、同学的个性冲撞、老师的片刻不关注与批评、尖子生的嘲笑,这一切都会伤害他最珍重的自尊,而为了保护可怜的自尊心,他宁可让自己陷入愚蠢与疯狂,也不敢正视自己以外的世界。

  读《告白》时,我会想这是三个孤独的罪犯。但如果把他们从《告白》中拿出来,这三个人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抛掉爱滋病、杀人案,村下直树这样的孩子也是很多独生子女的影子,离异家庭出身的渡边修哉也并非单亲孩子的特例,至于森口悠子的理性至上却迷失自我,在现代人身上难道不具有普遍性吗?

  现代社会是个精英主导的社会,精英意识已成为教育主流。父母老师会不断灌输给孩子力争上游多么重要,多才多艺对未来多有帮助,一切都是精英实用主义。孩子间也会攀比家庭中的精英成员,比谁更有钱,更有权力,更有名。

  我们已经逐渐淡忘,对人而言,比一切外在标准都更重要的是,爱。爱才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纽带。如果人类忘掉如何去爱,绝对理性带来的不就是《告白》中迷失自我的愚蠢、疯狂与毁灭么?

  如果渡边的母亲能放下自己那点儿可怜的野心,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教育儿子爱家人与朋友,爱生活,渡边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么?

  如果村下的母亲不是一边过分袒护村下,让他变得软弱,一边又不断灌输精英意识给他;而是放开村下,让他自己去看世界,做自己,村下还会成为愚蠢的杀人犯么?

  如果森口悠子在绝对地执行理性时,还能不时流露情感,那她也许就能看透渡边希望被肯定的想法,就会先称赞他的发明;她也会在村下出事的第二天,与他沟通进警局的事情,误会就会解开;她应该也会买那个布绒包给女儿,那么女儿那天也许就不会死掉,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如果学校不是一味地重视聪明的头脑,而也去关注丰富的心灵,那么这些孩子也许就不会变得毫无同情心与道德感,就不会面对同类的受伤与死亡无动于衷,只消一人说一句关切的话,三个人的一生可能就此改变。

  人总是会犯错,而错误的结果往往改变不了。与其悔恨所有一切错误,不如纠正方向,从现在开始进行学习爱。

点击显示
标签: 成长 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097674/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