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工匠精神》有感
这几天读完了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英文原名是。原作其实是一本写给美国人自己看的书,完全基于美国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但是对当前的中国也有很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书中提出所谓的工匠精神的三个重要特点:
(1)工匠精神是利用已有的技术去自发的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是创造出人们的需求。
(2)工匠精神在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即使是一开始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后来的目的通常都会发生变化。
(3)工匠创造出来的事物通常具有创造性破坏的威力。极有可能改变一个产业。
如果用另一个词来描述工匠精神,那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这个词就是创新。作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美国人百年来的创新基因,是美国能在近百年能够以科技和经济领先于全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作者所担心的也是美国人正在渐渐的失去这种宝贵的工匠精神,甚至于把千禧年后的美国的衰落的原因也部分归结于此。
首先,美国的教育体制在腐蚀工匠精神。作者在第九章介绍吉佛*图利这位工匠学校创立者的时候,就对美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质疑:教育课程和实际并没有结合起来,美国的教育体制在扼杀工匠精神。孩子们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怎么把学到东西在实际中加以利用。吉佛*图利所创办的工匠学校就是要重新让孩子们爱上动手制作真实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从理论上去学习他们。吉佛图利甚至写了一本《孩子们该去做的50件危险的事情》。我本人根据书中介绍的内容,在TED的视频上也搜到了吉佛图利本人的视频,他的观点的确很新颖有趣,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再联想到我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的教育体制相比我们更加僵化和束缚,那就更加没有能够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土壤了。
其次,公司的体制无法培育出真正的工匠精神。虽然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但是公司对于短期回报的追求与工匠精神的特质是互相冲突的。如果约束了工匠们的研究目标,那他们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中去。如果追求短期的商业利润,那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对象几乎不可能短期内创造什么利益。工匠们所需要的是及其宽松的环境和不求回报的目的。书中例举了谷歌公司应该是最有创新精神的美国公司。而2011年7月谷歌实验室的关闭,标志着其创新也被迫向公司的商业利益低头。不过现在依然有众筹,创业营和孵化器这三种新的方式来资助工匠们。作者例举了kickstarter这个在美国非常有名的众筹网站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工匠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呼唤中国自己的工匠精神,并为工匠们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一方面,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当前的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另一方面,我们在鼓励创新和工匠精神上面,是不是需要更结合实际的做一些什么?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宝贵的思路,我们需要在中国的工匠精神这个主题上深入的思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