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雾都孤儿》有感1500字
三叶
最近刚看完狄耿新的社会文学著作《雾都孤儿》,心中还是有点感触的。全书充满着多到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巧合,不过也最终将一切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毕竟无巧不成书,是吧。
巧合一
小主人公奥利弗的成长
1
奥利弗在出生时,母亲便不幸去世,从而在一家济贫院长大,吃不饱,穿不暖,受尽欺凌。去到棺材铺当学徒也是受到了学徒诺亚的嫉妒和侮辱。好不容易逃出了那个噩梦一般的地方,费劲全身力气来到了伦敦,又掉进了费金的贼窟。总的来说,他的成长不是被伤害,就是赶在被伤害的路上。然而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情况下,却依然彬彬有礼,具有善良的美德和良好的教养,虽说他的父亲和母亲是具有良好素养的人,但这基因也未免太过强大了吧。无论是处于怎样的环境,身边是怎样的人,奥利弗始终没有染上一点恶习,即使身处贼窟也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不得不说,这种写作手法让我想起童话故事,或者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大型的童话故事。
巧合二
人物性格特点极其分明
2
相信每个看完《雾都孤儿》的读者都会感叹,书中好人和坏人的特征都十分明显,或许这是狄耿新对社会的一种隐喻——这是一个善与恶共同绽放的世界。邪恶的代表往往是在最开始就出场作威作福,且在最后一幕都被踢下舞台。本书在一开始就成功塑造了一批恶人形象,如飞扬跋扈的教区干事班布尔,嫉妒蛮横的棺材铺学徒诺亚,凶悍残忍的塞克斯,恶贯满盈的贼首费金等。与此对应的则是和善的老绅士布朗洛、慈祥的梅林太太、善良的露西小姐、热心的斯本医生、良心未泯的南希等。就犹如奥利弗贯彻全文的纯洁心灵一般,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维持基础设定。恶人的行为方式都是偷偷摸摸,见不得光;善人的做事准则都是正面交锋、光明正大。主要情节犹如舞台的戏剧一般简单粗暴,显得有点不真实。当然,前面都说了是大型童话故事了,不真实也无可厚非。
巧合三
故事的结局
3
结局中,第一次救助了奥利弗的老绅士布朗洛竟然是奥利弗父亲生前的好友,第二次救助奥利弗的露西小姐竟然是奥利弗的姨妈……。这种巧合确实确实超纲了,当今世上实属罕见。说到结局,顺便一提——正义阵营对邪恶阵营发起总攻,所有恶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义阵营里的人都得到了苦尽甘来的幸福。结局是那么的美好,美好的远远脱离现实。不难想象,故事的结局是作者主观的美好愿景,以及其惩恶扬善,教化世人的目的。
以上巧合只能算是书上有趣的地方,接下来分享一些我能看到的隐喻。
本书写成于维多利亚初期,工业革命让英国逐渐走向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在无比光鲜的帝国底层,因资本主义的的快速发展,道德底线遭受到了严重挑战。本书揭露了各种丑陋的嘴脸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作者认为奥利弗悲惨的童年是由无良的济贫院的干事们造成的,然而我却认为是社会思想的转变。资本主义制度在没有经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传播的时候(也有不少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被金钱所迷惑而自甘堕落,如蒙克斯)容易使得人们对利益产生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践踏了他们的道德底线。所以书中的坏人大多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是个利益熏心的自私鬼。虽然这种事情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摇篮,在其茁壮成长阶段,有理由怀疑这种事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不过书中也描写了当时底层人民对金钱的迷恋,抓到坏人后,满脸期待得到金钱回报;围堵坏人时,在金钱怂恿下变得更加勇猛。社会风气如此,即使换作现在,也是依然存在的一个问题。
说完坏人,我们的好人代表也有一些显著特征——属于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除了南希外),他们处于社会上层,受过良好教育。就书中的叙述不难推测作者对资产阶级存在一定的幻想,结合当时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可以看出他对资本主义态度以及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来感化和改造剥削者,依靠他们的善心和施舍来消除社会矛盾的远大理想。不过当时的他可能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状态,所以才写出这本书,希望能够感化资产阶级的心灵,唤醒他们内心的善意。具体结果如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他这种试图唤醒世人的作法,让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不过他们是不同的,很庆幸鲁迅先生并没有以遗憾告终。不过,无论是结局成功或者失败,他们为社会变得更好而做出的努力都是值得历史铭记的。
书上的好人阵营胜利了,现实中的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有多少孤苦伶仃的狄克默默无闻的死去?有多少南希在善恶之间苦苦挣扎?有多少个奥利弗能够最后得到遗产?在资本主义的车轮下,碾压了多少无辜的冤魂?我们都不得而知。本书原名叫做Oliver Twist,直译为奥利弗·崔斯特。个人觉得译为雾都孤儿更为贴切,伦敦本身也被称为雾都,而这个雾都同时也可延伸为当时笼罩在资本主义崛起下的伦敦,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善恶共同绽放的同时,社会昏暗不堪,虽然不至于完全黑暗,却也难见天日。但是,弥漫雾都的浓雾终有一日会被阳光驱散,正如作者所希望的那般,正义终会战胜邪恶,仁爱终能遍布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