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
张立为
灵动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正如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阅读完李佩甫《生命册》中那些质朴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灵动的气息。
每一个离开土地的孩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对故乡、对土地、对父老乡亲、对花草树木的怀恋永远都是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孤独的生长在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以倔强的姿态。无论是书中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的吴志鹏,还是现实中如我一样走出苞米地、走进大城市的乡土游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努力摆脱土地束缚”的过程。
“生命册”其实就是对人生过程的记录,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册,只是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有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无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树碑立传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口耳相传的。
《生命册》这本书以独特的笔触记录了很多人的一生,骆驼,老姑父,吴玉花,虫嫂,老拐,梁五方,老杜,刘玉翠,春才……,更记录了他们每个人对待生命、对待感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正是所谓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生命历程的迥异,同时这态度里主要蕴藏的是性格,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又是生命在幼年成长经历中所养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经历养成性格。
《生命册》写出了乡土人的真实,写出了乡土人的曾经,写出了让走出乡土的游子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祖祖辈辈乡土人的影子,这就是共鸣。可以说,现在读乡土文字的人,都是离开乡土的游子,因为真正的乡土人是不读这些乡土文字的,甚至是不读书的,只有真正走出乡土的游子才会以一颗怀恋的心在倍加珍惜地阅读这有深切情感共鸣的乡土文字,来慰藉自己努力的疲惫,来鼓励自己奋斗的艰辛,来提醒自己心底的真实,来承载岁月带给自己的改变。
说到改变,乡土人的改变相对更加艰难。很多人的改变或许是时间的改变,或许是社会的改变,人也随之进行了改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对于乡土人来说,改变的首要条件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社会的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来说是极其缓慢和滞后的,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乡土人自身思想钝化和不思进取的主观因素,所以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更难。走出来的乡土人,改变了衣着打扮,改变了言谈举止,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但改不掉的是对乡土的怀念,和在乡土生活经历中养成的质朴和善良。在走出乡土的乡土人极力改变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无比怀念的初心,身体已然真实走进城市,但灵魂却深深埋在了乡土。
故乡,离不开,也回不去,是情,更是结,浓得化不开。这是一种无法释然的存在,一种由幼年成长经历决定的存在,一种现实中再也找不到的真实存在,一种在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的存在。我们所怀念的故乡,已经不再是真实的故乡,而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怀念,怀念的是记忆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情感,记忆中的故事和故人。
这一生,如何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命,但又好似冥冥之中的注定,是土地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却在以背叛的姿态前行在逃离土地的征程上,拼命想要离开土地并为此付诸加倍努力,然而乡土对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又是我们一生都无法蜕变的本质,或许乡土已经成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灵魂归宿,我们只有保持眼睛的明亮,并且不忘背后的土地,以踏实质朴的真诚,才能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