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6篇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 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 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 趁生之欢愉 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这是17世纪时的一首十四行诗,被印在书的扉页,也是书名的来源。When breath bees air, 很美,但也同时预示着生命的终结。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2013年,35岁的他罹患第四期肺癌,顽强抗争两年后,不幸离世。讽刺的是,这个年龄患肺癌的机率不会超过十万分之一,而保罗从不抽烟。《李尔王》中格罗斯特伯爵感叹道:人类的命运之于神明,正如苍蝇之于顽童。完全无法预测,不可掌控。
保罗曾经前途无限。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英语文学以及人体生物学双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经过十年起早贪黑的拼搏,他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走上人生巅峰。但正在这幸福将要来临的时刻,上帝的光没有如约而至,死亡的影子笼罩住了他,使他的前途一片灰暗。
无疑,保罗是极优秀的。同时在文学领域和医学领域极有成就的他,在理性与感性交汇的天空中闪耀着。文字和医学共同塑造了他,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的医生。保罗在书中说,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我非常认真地想要探究,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他认为,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但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遗憾、恐惧裹挟着他,理性给不了他安慰,于是他转向文学,就有了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以自传的形式,记录下了他以一个医生和一个患者的双重身份对于生命与死亡的体会。他捡拾起了曾经对于文学的热爱,在艾略特的诗中,同时在他深爱的手术台边,体味着人生更深刻的意义那个他一直以来追求的意义。
这是一本有关于生与死的书。深刻,理性,也很特殊。它的特殊在于不去哗众取宠地用死亡煽情,也不老生常谈地劝人花开堪折直须折,而是告诉我们这一路上到底会面对什么,而我们最终将寻找到什么。保罗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对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与死神狭路相逢,他向死而生。
读到他在书中借用塞缪尔贝克特的话轻叹:I cant go on. I will go on.时,泪水一颗一颗落下来。我想起顾城的《墓床》,也想起曾经见证过的生命的逝去,于是明白,死亡不是敌人。它是终点。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我们身处对死亡避而不谈的文化,而保罗决定毫不避讳地直面死亡,这种刚毅和勇气正是我所敬佩的。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医学与文学的关系一直很紧密。济慈,渡边淳一,毛姆;鲁迅,郭沫若,冰心。这些人弃医从文,而保罗则弃文从医。同样是探究生命的意义,时代的不同,也造就了选择的不同。保罗的文学历程,让他拥有了深厚的同理心与人本主义价值。他是这个时代的火车,也是这个时代的火车司机。
我们在渐渐成长,开始在懵懂中找寻自己能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和自己生命的意义。保罗在书中说,只要努力去寻找,答案总会接踵而至。保罗相信在文学、医学工作里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于是他披上白大褂救死扶伤,拿起笔杆埋头写作。如果你相信自己人生的意义存在于社会公平正义里,你也许会成为律师或警察;如果你相信自己人生的意义存在于人体的力与美之间,你可能会成为运动员或健身教练;如果存在于人类在环境中宏伟的表达上,你也许会成为建筑师或设计师;如果存在于探索这个世界的一切未知里,你也许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最后我想借保罗的一句话来结尾: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希望大家都能找寻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最终无限接近属于你的渐进曲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