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观后感 《在撒旦的阳光下》观后感

《在撒旦的阳光下》观后感

观后感   2024-11-26

  这是一部获奖作品,获奖作品不一定都好,好作品不一定都拿奖,这是一部拿奖的好作品,值得推荐。如此片获奖后有评论说:它不像是法国电影,法国人看事儿比较开,不爱钻牛角尖儿,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它更像是俄国作品。原小说作者贝尔纳诺斯据说比较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这就是出处,熟悉西方文学的人都知道俄国文学在西欧的影响有多大,尤其在法国,很多著名作家是俄国文学的崇拜者,贝尔纳诺斯是其中之一。俄国文学宽广的生命情怀、执着的精神探索、对人性复杂含混方面的揭示与同情,为过于理性而中规中矩的西欧提供了一种自我克服的可能性。此片所以不像法国电影正在于它摆脱了法国人理智有余精神乏力缺少热情的弱点。如导演皮亚拉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说:法国人喜欢输,但这回他赢了。

  欧洲反宗教的电影比较多,因为他们的传统就是宗教,这类作品的思路无外是宗教教义与秩序戕害人性愚弄群众,是精神鸦片,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在成长道路上不断与宗教的伪善搏斗,或者失败或者成功。刚看这类片子时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觉得没什么新意懒得再看。倒不是非得反过来,再去夸宗教有什么好处,说那些反宗教的主人公少不经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的认识水平不高,但也没低到这种程度。而是反对套路,即使愤世嫉俗也不能走套路。说实话,什么是世俗?就是套路。比如普世价值,你要体会不到它的现实性,照本宣科八股文章,就是俗;比如社会主义,你要体会不到它的现实性,照本宣科八股文章,就是俗;比如传统文化儒释道,你要体会不到它的现实性,照本宣科八股文章,就是俗。套路可以让人做事不过脑子,不犯错误,轻车熟路照方抓药,无论你得了什么疑难病症甚至能死人的那种,我做着梦都能给你开出药方来,而且一吃就灵立竿见影。套路有没有合理性,当然有,它是既有经验的总结,怎么能没有,所以人们不反对套路是有情可原的。有人想看到新意,对套路说三道四也未为不可。一零年秋天,大概九十月份,我看到这部影片,发现它没有走套路有新意,感慨万千,零敲碎打写了一堆话,成为我当时的感想。是这么写的:

  《在撒旦的阳光下》,绝对经典,一部关于拯救是否可能的作品,精神的自我审视、内省、炼狱般的历程。这是一部标准的欧洲电影,就是说,其他地方不可能出现的作品,比如在中国。这不等于说中国人没有灵魂,不懂灵魂在否定中成长的道理,而是中国人不喜欢展现过于复杂的事物,更倾向于大而化之,不像欧洲那么较劲、钻牛角尖儿。精神的完满自足对中国人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说出来容易玄奥费解,未免在另一个方面俗了。

  小说很早以前翻过,因为太年轻看不懂,今天看同名电影,多少有些体会。电影改编和小说差距多大不清楚,我连续看了两遍,总觉着改编因为追求强烈的戏剧性,将情节压缩的过于紧凑,正如本片剪辑在片尾花絮中说:删掉了所有起说明和连接作用的过渡段落。这样,全片就成了一座陡峭突兀的山峰,作为背景的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掩盖在云层之下,我们只看到精神在云端高蹈着,经历着难以理喻的波折。

  不喜欢戏剧性过强的人会反感这种做法,视之为故弄玄虚、造作矫饰、不自然不真实不生活,过于夸张过于傲慢,简单复杂化,是对观众智商的挑战和蔑视。不喜欢生活化、散文化的人则正好相反,认为本片用电影语言用表演展现了无形的精神世界,将其很好的形象化动作化,是一部优秀作品。

  因为原著的文学性比较强,改编基本忠实于原著,台词的文学性思想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是翻译字幕有欠准确的地方,为理解其中的含义带来了些麻烦,但这是小事,无碍大局。总之,台词的思想含量正说明了它的改编难度极大,台词的动作性不强,与日常口语差别大,不好演也不好理解,视觉上更不好看,没有一定的功底,谁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如人们常说的:有些作品适合读不适合演。此片就属于这一类,做这类作品比较冒险,弄好了没人说你什么,弄不好就是一句笑话儿,为茶余饭后添点儿嚼头瓜子花生之类。此片当年的争议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一部关于拯救是否可能的作品,因为过于专注的信仰导致了同样彻底的怀疑,在矛盾的深渊边缘徘徊沉思凝视到了偏执的程度。在阳光下孤独,等待解冻的心;荒原,像是没有尽头。一次炼狱般的历程,精神在否定中升华与完成。

  我这么夸这部片子,不等于就同意它对生存真相的看法,观点向左不等于就不尊重人家了,就不能说人家的好处、不能向人家的优点去学习,不过,这是更深刻的话题,暂且存而不论。在艺术至上的观点流行的大环境下,此片的思想性及其有待探讨的局限是不好说的话题,因为容易让人斥之为在艺术之外谈论艺术的独断看法,不纯粹而且傲慢无礼。

  面对精神灵魂等问题喜欢大而化之的中国,要么比欧洲更崇高,要么更庸俗,或高或低,以今天的情况看,很难与其持平、等量齐观。其实,无论我们的国情多特殊,只要踏上精神历程,都要经历与此片相同的矛盾与斗争之旅。好,不容易;坏,也不容易。方式虽然不同,其道一也;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多看这类作品对我们并非全无帮助,就看我们怎么去读了。

  为娱乐产生的作品似乎更大众化,喜闻乐见多多益善;为形式唯美和情感抒发产生的作品容易打动人心换来不少同情和美的享受,给琐碎而无以名状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难得的释放出口;为语言创新与瞬间流逝的感悟困扰产生的先锋前卫作品,可以满足我们以艺术的名义战胜平庸生活的内在需求,至少可以表示特立独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为了捍卫人性尊严与不朽,见证生命历程、透视存在真相产生的作品就没这么幸运,它往往给人带来的是复杂难懂、紧张和沉重,它在语言上的平实自然、不事雕琢更增添了我们对它的怀疑、和与之疏远的冲动。因为它说的那么直白,可我们就是听不懂,不是语言而是内容上不懂。这还只是表面的,更重要的是,它将传说中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世界扽到世俗生活的平面上,扔进我们习以为常的领域,引起了令人烦恼的化学反应。曾经耳熟能详的生活在这时候一律陌生了、疏远了,成了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的事物。

  这类作品的可恶之处在于,当我们为那些平和的叙述所打动不觉间走进它为我们营造的世界,我们就掉进了与生活隔绝的深渊,在陌生感的支配下经历着彻骨的孤独与寒冷,曾经的生活不再属于我们,无可挽回的随叙述本身的进行崩解为一堆碎片。为了解救自己,我们不得不面对它的挑战,与它构筑的情景做艰苦斗争,挽救我们的生活,保卫我们的生存方式,哪怕它是错的。可悲的是,它需要的正是这个,就是说正中下怀,它迫使我们思考面前的生活、人群、社会、现实,还有我们自己,迫使我们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想尽办法要忘记、欲从中解脱而不得的东西。为此,思想类作品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我们只能以斗争的姿态面对它,要么忽视它。

  思想类作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少有的,可以想见,如果大家以此为榜样,我们的现实会变成什么样。比较中肯的看法是:毕竟我们不是每天都遇到一出悲剧,那样的话,真就没法儿活了。

  因为思想类作品在艺术上追求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它的重点在对现实的认识上,所以,对人的冲击一般源自世界观价值观的分歧以致冲突。如果我们要与之斗争,势必在思想层面进行,通过它的故事框架,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场景营造的手法,通过这类看似形式的语言技巧揭示其精神内涵,可能的话,再见到其局限,表示赞成或反对,类似于思想对话的模样。我一直有种感觉,你能看懂别人的作品,你就能做出自己的,你能看懂别人作品多少,你就能做出多少。为此,在我心里总有一堆我从不会告诉任何人的名字,他们对我绝不只有名字的意义,我向他们学习,反复琢磨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不那么说、这么写不那么写,他们怎么看现实,他们对么。也许只是一场戏,一句话,一会赞成一会反对,颠三倒四,十年不为过一年不为少。我所有的一点儿见识是从他们那儿学来的。不过这种办法不值得推荐,我们已经说过了,在今天流行的艺术至上的观点看来,任何离开语言平面的批评都是可疑的,是价值预设。在这个意义上,不但深入探讨成为不可能,连思想类作品是否该存在也会成为怀疑对象。

  再次重申,本片艺术上的成就、对人性揭示的深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精神历程只此一路别无他途可寻,持相反看法的人又容易将其视为基督教的神秘体验,与东方气质不合不足取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方面。我说它值得讨论,是为了克服这两个同样不得要领的极端,至少主观上我是希望兼中道的。用贬低欧洲,给人家抹黑的办法克服不了欧洲,同样,把西方捧上天,那天捧不动了,最后挨砸的还是我们自己。

  以上是看完此片后一两天之内写的,在抄写的时候又添枝加叶了几句。我一直有个自私的冲动,想找一部我喜欢的作品,逐行逐句,一场戏一场戏,一句台词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分析,从头说到尾,我能看出多少就说多少,好好卖弄一番。虚荣心得到满足有很多种方式,这是其中一种。因为我觉得,凭我的实际经历和体会,一些说出名字能吓死人的优秀作品,别说外行,就是内行能弄懂得也不多。这造成了两种看似对立却如出一辙的情况。一方面,这些优秀作品成了某些人的资本和招牌,其他闲杂人等与此无关,只有崇拜的份儿,好像这些作品本身就是拒人以千里之外的,从来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另一方面,国内外不计其数的二三流作品雨后春笋般地在祖国各地泛滥着,国人不但为此频繁掏腰包还一而再再而三的背负着素质低下不可救药的骂名,凭什么?凭的就是给你好作品你也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因为没机会懂。如果有机会懂,发现那些能吓死人的优秀作品其实异常平实朴素,实实在在,对某些不好的自然有分辨能力,形成了抗体,会挑了会选择了,不是很好的事情么?水涨才能船高。再大的树也是从地里长起来的,相反,太小的树或草倒用不着把根扎的多深。喊句口号:伟大的艺术只属于并将永远属于人民!在现实中,一些优秀作品涉及内容深刻,理解上的确有障碍,我们就要想办法消除这些障碍,而不是在它之外再盖一堵墙。如果土壤条件好了,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不就能争奇斗艳硕果频繁了么。何乐而不为呢?其实,欧洲的水平未必有多高,我们的水平未必不能提高。不能一方面说我们的普遍审美修养不高,挡住一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打通思路想尽办法提高人民的认识水平和文化素养。面对商业大潮,文化交融,我们的文化领域能不全军覆没么,拿着西方二三流的作品当大师之作,这类笑话儿能不频频传出么,面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不数典忘祖么。做基础工作,文化普及,夯实地基是我们今天最该着急的事情,与其互相埋怨自暴自弃,不如踏踏实实做这件事。我们弄明白多少说多少,哪天又进步了,再更新以前的看法。总之不能关起门来讲发展,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普遍缺钙,就是不爱晒太阳,晒太阳能补钙。

  话虽这么说,但真做起来的确是困难的,我想偷懒儿,网络给了我一个机会,找到的《在撒旦的阳光下》没有中文字幕,没法讲。还是等以后找到其他我能弄懂的片子,再寻找满足感吧。不过,我所说的初衷,要是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也有同感,不如针对自己熟悉的方面,抽出点儿时间,为我们大家做点儿贡献,说多说少无所谓,心意到了就行。

点击显示
标签: 母爱 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117672/
观后感推荐
热门观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