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观后感:诗意中的残酷
第五代导演肖风在2013年推出了他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兰亭》,本片也是与编剧程晓玲女士合作,并由台湾着名导演侯孝贤监制。《兰亭》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普通中国民众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敌斗争,以及从日本老百姓角度现身说法的浓厚的反法西斯意味。
《兰亭》的故事发生在绍兴,肖风导演此前的电影就很惯常使用方言,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为了更加原汁原味的展现历史风貌,肖风导演特意选择了能娴熟使用方言的年轻演员中国南方有十里不同音的景象,所以肖风导演对方言演员的使用非常细致,绍兴话、杭州话,以及江浙其他地区的方言,都区分得十分细致。
同时,肖风导演一向善于使用非职业演员,此番《兰亭》也不例外,但在选择这些非职业演员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跨地域交流的愈发频繁,能准确使用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肖风导演不得不大海捞针,仔细爬梳。
作为曾执导过现代农村三部曲等片的第五代导演,肖风的作品一向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兰亭》把故事空间放到了江南水乡,自然也更有氤氲缱绻的水墨画气质,这一点在片中也多有反映。对于中国的地域文化,一般人会认为北方人多豪放大气,南方人往往细腻婉约,以至于在涉及抗日题材电影时,最常表现的还是北方儿女的爱国豪情。
不过如果细读历史,我们会发现爱国不分南北,譬如绍兴儿女的抗战就打得可歌可泣,在《兰亭》中,我们也可看到这一点。这部电影表面画面唯美,内里却残酷现实,画面中多次出现了残肢、头颅等镜头,日本侵略军在残杀抗日志士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施行绞刑之前,还要剜去义士的双眼、砍去犯人的双腿造成人彘,等等。
《兰亭》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口味电影,更不是抗日神剧,而是带有诗情画意风格的婉约派作品,但在表现真正残酷时,却透出了历史的力道。战争题材电影当然要表达人性,不过人性也不能滥用,如果一厢情愿的想挖掘特别是侵略者的人性,也可能会沦为给侵略罪行涂脂抹粉的作品。
《兰亭》在诗意的背后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在残酷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批判性思考法西斯战争就是一架巨大的绞肉机,它所碾碎的不仅是身体,更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灵魂,所以,曾经温和的日本商人会变成一个邪恶的法西斯兽兵,甚至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
《兰亭》有着肖风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在面对沉痛的民族历史时,应该有的残酷并没有被牺牲掉,《兰亭》显然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画面残酷尺度极大的电影,希望它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