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还有人生的各个方面。论语往往是只言片语,但大多数是警世恒言,往往即兴而发,编排缺乏逻辑,但其思想自成体系。
论语这本书的主线是围绕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展开的。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主要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学问。
为人方面
为人概括为四个方面:修己,孝悌,处世,交友。
修己:就是修身的意思。修己包过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追求理想的人格。理想人格有三种。1.君子的人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可以用义引导,小人只能用利引导。“君子求诸己君子,小人求诸人。”君子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小人只把过失推到别人身上。“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在的本质,文就是外在体现,如果本质胜过外在体现就显得粗野了,外表胜过本质就显得轻浮,本质和外表的和谐统一,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2.中和的人格:中和人格是中庸之道在人格中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指的是要排除过和不及两个极端。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修养,在一个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中庸之道可以概括为:不偏不倚,博采众长。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人格无非有三种。一个是狂,一个是狷,在一个是中行。孔子强调做人不能过于张扬,也
不能过于畏缩,所以强调中行的人格。论语中这样描述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独立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每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不可夺之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因为苟全性命而破坏仁义的。杀身成仁不知感染了中国古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三种人格都是君子人格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内容:人格要素。孔子提出的人格要素包过知、仁、勇三达德。具体来说叫:“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司马迁评价知仁勇三大德为天下之通德。中庸解释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三个内容:修己目的。孔子把修己看作是为政的前提,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安人安百姓实际上就是治国平天下。”
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子回到家中要尽孝,走到社会对长辈要尊敬,说话和做事情要谨慎而且讲信用,广泛的爱他人。论语当中有两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仁的基础就是孝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在家中孝悌,走上社会会犯上作乱,犯贱作科的就比较罕见。比如说我们观察一个人对他的父
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为人,中国传统的重要价值观有大孝和小孝之分,所谓小孝就是善事父母,所谓大孝叫寓孝于忠,这里讲的孝道指的是小孝。孔子认为小孝有四个方面:第一赡养,赡养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要尽其力,而且要在各个方面对父母加以关照,所以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第二礼待父母,不要违背礼仪礼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第三色敬,就是说对父母有好的脸色,和颜悦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谓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但如果对父母没有敬意,赡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第四层劝谏,孔子并不强调愚孝,父母有过失,我们要小心的劝谏。
处世。为人和处事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孔子再讲处世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原则,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过时。孔子讲的处世之道第一大原则:忠恕之道。忠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大原则:恭、宽、信、敏、惠,这5个字实际上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化。“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则不悔:对人尊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则得众:为人宽厚,对人宽容,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信则人任焉:自己讲信用就能得到他人的任用;敏则有功:办事讲效率,这样才有事功;惠则足以使人:努力给他人好处,这样就足以使他人为你所用。第三大原则:爱憎
分明,人与人交往不是无原则的,要建立在是否符合仁的原则。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提倡“以德报怨”,用正直的行为去报答怨恨过你的人,用恩德去报答对你有恩的人。同时自己要反省,别人为什么会对自己有怨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如果是自己做错了要向人道歉,如果自己没有做错那么不要去迁就他,该怎样做继续怎样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要分明。第四大原则:义利自辨。如何对待利益问题,“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富贵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贫贱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的,孔子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天下国家处上正道的时候,人还处在一个贫贱的状态,那是一种耻辱。因为这只有两种可能:一不够勤奋,不够努力;二没有本事。从社会的角度也肯定了追求富贵的合理性,正因如此,孔子认为,富贵是要追求的。但是还有一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说富贵是通过不易手段得到的,就好像浮云一样,没有意义,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孔子认为义利之辨的最高境界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样才能平添魅力,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现在社会有些暴发户因为没有文化,突然有钱之后喜欢人前炫富,为恐他人不知道,这都是没文化的体现。
交友。论语中关于如何交友涉及内容很多。大体可以概括几个内容。第一个内容:交友的目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文来交朋友,以朋友来增进自己的德行。第二个方面内容:择友标准。孔子提出三大标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朋友为人正直可交,朋友讲信用可交,朋友见识广博可交。与此相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这三种人不可教。第三个方面内容:交友方法。孔子讲三点:交友的前提:知人善教。第一条:听其言而观其行。第二条: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人生经历,志向安在。孔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讲:乡愿德之贼也。谁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正是败坏道德的人。每个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就是小人。对于有正义的人孔子讲: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才是善之善者。交友的第二个原则: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富兰克林说信用就是金钱,时间就是金钱。孔子讲: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诚信必须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之上,如果不符合仁义,那就是小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孟子讲:大丈夫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是从。交友的第三个方法:忠告。朋友有过失要有忠告的义务。论语讲: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朋友有过失要给与忠
告并引导,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