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评课稿
诗意语文 文化吟唱
——听苏敏老师《月光启蒙》有感 双辽市第一小学马玉兰我校苏敏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是激情飞扬,充满诗情画意。在今天这节《月光启蒙》中,
我又一次领略了苏老师的诗意追求!正是苏老师对这一篇散文的诗意解读,才把月夜、童谣、
母爱、黄河文化、民间艺术这些抽象具象的概念融为一体,伴随着苏老师的诗意抒怀,孩子
们一次次走进月夜,走进童谣,走进母爱,也走进了厚重浓郁的黄河民间文化中??
一、唱读童谣,吟诵文化。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
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苏老师在教学中要着
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
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苏老师先后采用了如
下的方式:1、引入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
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3、用黄河故道的民间曲调吟唱了课文中的“月
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4、教师引导学生拍
手有节奏地去吟唱歌谣,体悟自己心中的歌谣韵味。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
那溶 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
谣。我想,在这个不断回旋着孩子们清朗的诵读吟唱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受到了深深的感
染的,这也就意味着,苏老师着意要引领的诗化的目标是成功的,她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充
溢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诗境之中了。
二、营造诗境,品赏月夜。在品读歌谣感悟歌谣的特点后,苏老师通过课件配乐创设情境,用多种方式展开讲析和
品读。她采用回环往旋式的一唱三叹,把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和情感基调的诠释一层层推向高
潮。苏老师首先用深情动人的引导语引出主题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把文字叠印在
背景为夜空湛蓝,明月如轮的课件里,渲染了这月色朦胧的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直面文字
本身,圈圈画画,细细品赏月夜之美,诵诵读读,理解感受这美妙的意境;然后苏老师用诗
一般的叙述语言引领学生从童谣歌谣中感受文字之美,牵引学生的情感之脉与文本、与教师
一起振动,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了苏老师着意要营造的文境、诗境了!
三、夯实语言,品味文字。苏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夯实。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
言。我们来看苏老师在本课中运用多种形式来感悟“芳香的音韵”,这一步走得相当细致。在
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苏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
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 命意象在苏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
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摩语言,扣词扣文
的语文教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孙友田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感谢您,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教室里想
起了根据最后一段文字改编成的诗歌,使学生感悟到了母子情深。接着苏老师又别出心裁,
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音乐渐起,在苏
老师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
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 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
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
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心动了,触摸到心灵深处的是诗。“每当孙友田看到那
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学生即刻拿起手中的笔,任自己的情感尽情流淌。 此处读写结合,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篇二:月光启蒙说
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文是《月光启蒙》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本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凭借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色情境,写了作者
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唱歌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使
他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中歌谣
童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
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读来感人至深。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点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
体悟情感,我本次说课将围绕第二课时展开。
二、学情与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乐于探究、有思想,敢表达,勇于创新,品读和朗诵能力较强,语言表达
的愿望很强烈,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
“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
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学生对民谣民歌的感知与理解毕
竟有限,所以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
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
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夏夜的柔美,能体会歌谣童谣
的韵律美以及浓郁如诗般的母爱。
3.情感目标:体会把握歌谣、童谣的内蕴美,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用“月
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这课时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我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
重点,其次,这课时难点是情感目标,我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读中感受歌谣、童谣的内
蕴美,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突破重点。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五年
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多种朗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
于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
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学法上我遵循“积极创造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
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
几步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进小院上课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看完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提问:“如果图上的小朋友是
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接着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找出
文章中心句。这样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走进课
文中的情境,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一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愿
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更是贯彻落实《语文
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这个环节我分四步进行:找、读、说、议
(1)找: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歌谣童谣。
(2)读:设计了指名读、品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由学生读出所找的歌谣
童谣,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3)说:让学生说说你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象到的美景,学生说到哪句,我会根据学生
的回答突出相关语句。这一设计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议:让学生互相议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
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
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
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
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之情。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让学生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并相机板书智慧。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
那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学生品读,激励再读,体会“芳香的音韵”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民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纯的童心豁
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并相机板书混沌和
开朗。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阅
读质量。
最后回读“她让月光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让同学们谈谈体会,
并板书启迪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
读”这一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课文后一部分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悟、品三步来体验感
悟,感情朗读。
(1)读:读文中句子
(2)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
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读10—13小节。
(3)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
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我觉得这几步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议一议: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 这
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师生合作分角色
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五、板书设计
从形式上看,作者和母亲都包括在这颗心中,说明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便于理解;从内
容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母亲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了我,使我的混沌的心变得豁然开
朗,带我飞进诗歌的王国,这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他对母亲的
爱,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以上是我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不足之处,请加以批评指正。篇三:《月光启蒙》
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
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
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
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章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篇课文的实际训练内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教材结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一下4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
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
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
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多元的”,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的原则,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拟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练习
法”等教法,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学段的学生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五
年级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在本篇的
课文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法”“归纳法”“查阅资料法”
“自主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突出重点,精读课文,通过具体地语言文字感受“月
光启蒙”,体会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第一环节,
感受歌谣魅力。
首先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让学生自由读,想想从
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然后抓住要点点拨。之后,介绍民歌民谣的特点,让学生对民
歌童谣有进一步新的了解。
第二环节,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通过配不同形式的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来感受母亲的歌谣,通过放开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索启蒙的真正含义。另外,注重学生说话练习,创设情境(想象“我”依偎
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
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最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激励学生
畅所欲言,理解文章中心,升华感情。 第三环节,表达感激、怀念之情 。出示原文片段:“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
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
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提问: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让
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对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总结全文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四环节,总结。说板书设计美妙月光启蒙 歌谣 神话 谜语母爱如月 情景交
融篇四:月光启蒙 说课稿月光启蒙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月光启蒙 》
一、整体分析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
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是一篇语言训练、思想熏陶的好教材。
二、三位整合说目标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
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情景中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生难
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提炼优化说教法学法坚持“教为学服务”,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紧密结合
课文的特点,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学法:感情朗读法、情景渲染法、圈划批注法、合作交流法
等。
四、联系实际说教学准备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作者资料和常熟本地童谣,读通全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版块推进说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