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读后感
原野上不眠不休的恨
摘要:原野上,阴沉的天,饱含着浓郁的恨。平坦的土地上,杀与被杀,尽是一幕幕悲剧。悲剧的背面是每个人的个性对恨偏执的展现。虽说爱恨交织,但这恨已凝结成黑色的晶体,成为个性的外化。爱驻扎在恨的内心里,渐灭。仇虎,焦大星,焦花氏的恩怨情仇,由恨始,由死结。
关键词:恨,细节,封建色彩
一 内容简介
这是上一代的仇,下一代来报的故事。仇虎的父亲仇荣被焦大星的父亲焦阎王害死。仇虎被污蔑为山匪,入狱打残。仇虎的妹妹被逼为娼,上吊致死。仇虎的未婚妻被迫嫁给焦大星,而焦大星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仍旧对仇虎保留着兄弟之情。几年后,仇虎越狱回焦家复仇——杀死焦大星,间接害死焦大星之子黑子,焦母崩溃,不知去向,焦花氏随仇虎私奔逃命。当仇虎与焦花氏逃了一夜,终于到达铁路旁边,但却最终无缘自由,死在车轨旁边,焦花氏独自逃走。
二 曲折的人生,反抗还是不反抗
仇虎,原本拥有娇妻,爱妹,铁哥们儿。但却被焦阎王毁掉一切,于是恨变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充满了他的后半生。他越狱,以生命为代价报复他所恨的人。当他刚刚踏上这经久未见的土地时,便遇上焦花氏,重燃爱火。但不知这爱中是否藏有几丝恨?当恨成为生活的主题时,爱情便像日光一样照进他那冰冷的内心。恨与爱就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辨。
表面上,仇虎外里刚硬,为报复不择手段。但当焦母误杀黑子时,仇虎不由惊呼。这声惊呼从侧面反应他还未完全为仇恨蒙蔽双眼,他的心中尚留一丝温柔。他偕焦花氏出逃,是想抓住他心中的爱,想要自由与爱情
在森林里,他体力不支以致出现幻想。他幻想到他在狱中做苦力,受狱警打骂。但不一样的是,他受了几鞭,转而起身打起狱警来。这种反抗思想极其可贵,表明他有自主抓自由与幸福的潜意识。还有一个从场景是,他幻想到他死后与父亲妹子一起到阎罗殿受审。仇虎上前就跪下,字字泣血,声声泪下,句句实情,以求公正伸冤。这极具封建色彩的场景映射出旧时代的中国人民信奉鬼神,阳间受冤,期望鬼神解救。他期待于上层官僚,但判决偏向焦阎王。仇虎恼羞成怒举枪射杀阎王。在现实中,官僚相护,无辜受冤。但或许在精神上还期待鬼神解救,但一旦幻想上也失望,就表明仇虎已然不信官能为民解忧。他也只好也只能靠自己反抗争取一切。
仇虎骨子里的恨,是社会官僚地主赋予的。出于人的本能,他逐光明逐自由,反抗现实,这是比坐以待毙要强上许多。这种反抗是旧时代人民所缺少的,是难能可贵的。
焦花氏,有人说,女人心,海底针。深藏于心的话,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耐人寻味。似乎女人们的心思总是那么难以捉摸,但谁又知道,在那样的尖酸刻薄中,其实深藏一颗破碎的心呢?
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仇虎的坏是他个人魅力的组成部分。在初次回来时,焦花氏便立即变了心,心甘情愿地跟着仇虎走。才外像上看,这是出轨,是令人唾弃的。但焦花氏身上渗有《雷雨》的中繁漪的影子,渗有《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影子。追求爱情有错么?毫无疑问,没有。虽说没文化,真可怕。但焦花氏的没文化,让她凸显原始的冲动。她受封建思想束缚,但她更愿意顺着自己的意愿去抓自己的幸福与自由。纵观焦花氏的前半生,改嫁焦大星,与焦母不合,出逃,爱人死去。这是比较悲剧的半生。有词唱到,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暗含意思是男人哭是罪,哭是女人的专权。哭,可以缓解忧伤,,但更多的是脆弱,是对命运的不公。例如琼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情感的爆发,倾吐难言,最后总有爱她的人安慰。但焦花氏没有,没有哭过,没有被人安慰过。对于一个活在封建思想压力下的社会里,或许压抑是一辈子的主调。她压抑,平时话里的不耐烦,是压抑的唯一倾泻口。
在决意私奔前,大星被杀前,黑子被杀后,心中泛起与仇虎一样的愧疚。这是内心深处,骨子里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淳朴,厚实。总的来说,她很坚强,忍受着她生命里的曲折与不公。同时,她也很幸运,稍稍反抗,追逐爱情,一不小心便获得了自由。
焦大星,作为一个地主的儿子,淳厚老实。他被父母宠爱着,不知这世间的钩心斗角。而正是因为保护的太好了,让焦大星性格有些不成熟,没有自己的见解。像《雷雨》中的周萍,天真而又可怜。他处在母亲与妻子的矛盾之间,像《寒夜》中的汪文轩,被逼的不知所措。当他知道焦花氏会随仇虎私奔时,甚至提出一妻侍二夫的建议。他不懂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去挽留爱。只是有那个强烈的念头,去留住自己心中所想要的。直至被仇虎杀害,睁着的眼中也从未有过恨,依旧是不解与纯真。他不如白傻子的心灵那么真,他经历过背叛,但仍选择忘记,去憧憬美好。在还不懂对背叛产生恨意与不甘,自己夺取幸福时,便提前结束了生命。短暂而又美好。因为还未被彻底污染,还未彻底了解这世间的情仇。情,恨,愁,爱,略懂情,不懂恨,无从懂愁。
三 不一样的文笔,不一样的意境
《原野》中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笔,意境与技巧。文字不知不觉地活了起来,原野不知不觉地开拓起来,令人惊叹的神韵,令人惊叹的场景。
说话是一门艺术,劝服是一种情况。而由他人导引着悟出来的事情,往往是深信不疑的。第一幕中焦母为使焦大星相信焦花氏的出轨行为,故意反问,“你为什么瞒着我回了家,我是怎么虐待你们,要你们这样偷偷摸摸的?”将焦花氏出轨的人暗指焦大星,继而再由焦大星自己逐步推出,不是自己,一定另有其人。这样的引导,分明是设下陷阱,让焦大星一步步去跳。照焦大星的IQ,若焦母直白的说明现状,焦大星一定会误认为是婆媳矛盾。但换一种说法,结果就会迥然不同。这样的技巧贴切而又合理自然,逐步地推动剧情的发展。此外,焦花氏与焦大星谈及自己是否出轨时,语气蛮横,故意承认。这样反倒让焦大星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转而软弱的性格倾向性的蒙蔽自己,选择后者。这种说话方式直接,凌厉退却了焦大星。。十分完美的从侧面丰满了两人的形象,彰显了人物的性格魅力。这些说话技巧,彰显人物魅力,成为作品的闪光点,增添作品的活力。
第二幕开篇描写恐惧,“恐惧是一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听闻,蛇是近视眼。所以蛇的眼睛迷蒙但却机警,盯着蛇的眼睛看,渗人心魄。蛇的无形与柔韧,血管的蜿蜒与漫布,两者的结合,惧意更浓。文字的细腻,形象,入木三分,点燃了人物的生命之火。连带着原野的环境也像巨兽一般,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者一条条将死的人命。全剧是一出复仇剧。于是曹禺的文字是阴沉暗淡的。暮色,野风,狰狞,噩梦等字眼,这些夸张而又贴切的物象,阴沉沉地笼罩在原野上空。天有多暗,仇就有多浓,形势就有多危急。
四 细腻的情节,折射心情的迷蒙
《原野》不仅笔力厚重,在感受人物思想情感处境时,也是细腻之至。
第一幕中焦花氏与焦母争吵,焦大星走过去搀扶焦母。望着渐远的焦大星,焦花氏“忽感孤独,不觉立起。”女人天生柔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有安全感,归属感是最重要的。在焦家,焦大是焦花氏的精神依附。但在争吵中焦大星搀扶焦母不由得让焦花氏孤寂缠身。这么细微的思想情感变化,甚至考虑到女人们的小心思,让人惊叹,人物不活都难!
紧接着,焦大星相信焦花氏出轨后,“扑在桌上,全身颤抖”,软弱的性格再一次凸显。还连续有“锤击桌子”,“发抖地接下皮鞭”,“最终还是未下得去手”等一系列动作。配上焦大星魁梧的男人的身材,这种现象令人发笑又令人同情。细节的动作折射出纠结的内心活动,丰富多彩,细腻传神。
五 《原野》的与众不同
剧中封建色彩弥漫,仇恨色彩浓厚,以致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也成了大反派。在封建文化
里,观音救苦救难。对旧时代的人民来说,观音就是精神支柱。焦母作为焦家大家庭的一家之主,是封建迷信的忠实代表。从出场焦母对着观音祈祷,到剧末为黑子招魂,仇虎屈于地狱阎罗的审判,等等等等。而正是这些封建色彩让剧中充满玄幻色彩,提升了剧的意境,呼应了因仇而弥漫的天空。同时,封建色彩是旧时代人民的精神支柱,由它驱使旧时代人民干的种种事情,可笑却又悲凉。相应的,在原野上奔跑的火车是近代的标志。“吐兔图吐??漆卡漆卡??”那象征这近代的东西,那种自由,对于原野上的人来说,只能像声音一样,响过无痕,永远抓不到。
相较于郭沫若的《蔡文姬》,《屈原》,曹禺的《原野》则是要更加生动。《原野》中诸多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背景描写等,这些使环境立起来,更加烘托出语言的灵活性。或者说,《原野》使更加敬业的小说,而不是很偏剧本。郭的《屈原》,《蔡文姬》中的背景,剧情等只略加描述,仅给导演提供一个大致场景。人物的神态也只略提几下,如惊恐,高兴,失望等,十分粗略。所以郭的作品更倾向于剧本,能给导演演员留下极大的想象力空间。以致在阅读时,人物场景,剧情发展会单调无味。当人物失去活力时(当然,因为蔡文姬,屈原是历史人物的关系,形象未免呆板,活力不足),剧情再好也就不重要了。而曹禺的《原野》则有大不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极富活力的人物,详尽的背景,神态描写,是表演话剧的束缚,却更是阅读的精华。
广阔而又阴沉的原野上,仇怨促使人们执起短刀。杀与被杀,是一场悲剧。其中却是灌注着传统的孝道思想——为父报仇。这样的仇,在旧时代是不得不报的;这样的仇,想要幸福是不可能的。所以仇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向前跑,自己却只能拿枪对着自己。原始而又野蛮的报仇方式,是那一时代的悲哀,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