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自接触哲学以来,这门人类最高的学问,就一直陪我流转在这一段美好的哲学的旅程中。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相比于其他哲学方面的鸿篇巨著,可看作是一本小册子。冯友兰先生也在自序中写道,“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在这里冯先生也不免过于自谦了,这的确是一本简史,但更是一本巨作。儒者,弘毅守礼之君子;道家,乱世求生的隐士;墨客,朴素平易的义侠……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哲人,那些他们畅想过的天空,皆在冯先生的笔下,徐徐展开。
宗教改革后,近代哲学再一次艰难的从神学的泥潭中抽身。自此,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无可奈何地后退一步。而哲学却不然,其如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所言,“它(指哲学)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他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科学反而成为了其纯粹自我批判的依据。
那在不存在近现代科学的“子学时代”,中国的先哲们,又是如何仰望天空的?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起源的历史条件不同,从而造就了
风格迥异的两类哲学。这一点,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有详细的说明。以我的浅薄之见,西方哲学重思辨,而中国古代哲学重实践。一个远眺着大海,一个凝望着大地。诚然,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中的道家与名家的思想中也蕴含着许多灵动的思辨。然,名家终不是显学,道家最终也只是着眼于隐世的追求。中国古代哲学更多的是去推荐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哲学,则是着眼于思考人为什么思考。这正如冯先生在这本书中所写:“哲学对现实问题并不试图去具体的解决”“它所能做的是:给人一种观点,使人看到生比死所剩无几,人所失去的也就是他所得到的”“哲学无用,但哲学可以给我们一种有用的观点”。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只是哲学的两个不同方面。
侧身于世界的中国哲学,未来的砥砺前行,必须不断回首于那个曾经的“诸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