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我见-个人论语作业读后感感悟
“礼”之我见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如果说仁是思想上 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认识孔子思想,首先要重视‘礼’,因为孔子的思想从‘礼’入手,又归结到‘礼’上。离开了‘礼’来说孔子的思想,虽然不乏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但游离了孔子的思想本意。
通过这个学期对论语的学习,《论语》为圣学,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感悟的真理,但从孔子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来说,《论语》所阐述的并非全部都是精华,其中也含有大量的糟粕,,我想来说说自己对《论语》中‘礼’的思想的多数的不赞同。
《论语》中的‘礼’涉及了人与人,臣与君,人事上的各个方面,虽然说看上去这些条条框框都太古板了,但很多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仍然很适用的。 而‘礼’作为孔子‘仁’的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上孔子对恢复周礼的那份执着上,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中所阐述的‘礼’大多牵扯着一个等级问题。而这种理念在整个《论语》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思想概念。譬如在《八佾篇第三》中说道“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从而把等级说成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专制的需要,教人循规蹈矩,不能逾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名份”的界限,不能超越“礼”所认定的规范。
由此,我想到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把等级说成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专制的需要。因此,董仲舒则据此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论。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使这种能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的政教礼俗,成为专制制度的意识形态。
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周的礼乐制度,就是仁。一旦做到自我克制,天下就都赞许你是有仁之人了。实现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当说的说,不当说的不说;当听的听,不当听的不听;当做的做,不当做的不做,做一个有“仁”之人。究其实,孔子在阐发“仁”的时候,将社会政治融入其中,从此,政治与伦理就相互融合,纠缠不清。“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复礼”是纲,“四勿”是目,是手段。
由此,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痼疾,说穿了也就是一种官本位的思想。在当今社会,长官骑马,工作需要就是这种思想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有权有势者就是要拥有特权,高人一等。在政治中,上司是特权者;在经济中,富人是特权者。
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使讲尊卑,看等级,深入人们的思想之中,就连高唱“正气歌”的文天祥也感慨:“三纲实系命,遵义为之根。”这大概就是幸福奴隶的忠君和爱国感觉吧。
几千年来,一部《论语》,也害杀了多少人。中国人以此为圣学,但在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眼中,《论语》不过是一种处世格言罢了。
在学习《论语》的同时,我们还是得记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一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