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范文
(篇一)吾日三省吾身
对于《论语》,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即敬而又畏之。敬的是他流传二千五百年而不衰的神话,畏的是自己学识太浅,读而不懂,怕玷污了圣人的心智。深夜再读《论语》,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其中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短短十六字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
一省为忠。反映到工作中就是是否能立足本职,胜任本职。生命的意义在于思考,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行动起来,只要人人都做出一份努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会变的繁荣昌盛,和谐美满。十年的那个夏天,怀着梦想,怀着期待,怀着激情,我走上了从事水利工作的工作战线,对历史来讲十年很短暂,对人生来说,十年也能留下一段轨迹,十年的工作,十年的经历,体会也算深刻。
(一)勤于学习,挖掘进步之源。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替越来越迅速。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不少人的奋斗口号。要干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能,首先就应该重视学习。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政策理论。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加强。
(二)牢记职责,掌握服务之本 。作为一名党员,应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牢记自身的职责,立足本职。不管你从事的什么岗位,不管你的权限有多大,那都是国家赋予的你的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给予的义务,权限越大,服务的职能越多。
(三)勇于创新,探索成功之道 。 “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面对工作中面临的种种难题,我们应该有这种舍我其谁的豪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 不敢想的人,心存着枪打出头鸟的恐惧;不愿想的人,死守着习惯成自然的惰性;不会想的人,封杀了对世界关注的敏锐。
我们需要解放思想,破除已有的成绩带来的骄傲,冲开曾今的伤痛造成的胆怯,勇往直前;我们需要扩大开放,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放眼世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互助共享,海纳百川。
二省为信。人言为“信”,说话算数就是信,和朋友交往要说到做到,不说大话,不说空话。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关于诚信的故事,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很多很多。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大致意思就是,人如果没有信用,即使只差一步就要到达成功的顶峰了,也会跌落到失败的深谷。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大
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体,如果没有信用,人就不可能取得成果,国家就不可能存在。再讲两则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三省为习。学习到的东西应该经常应用,“学以致用”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观念,人不能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师长、上司、朋友交予自己的东西慢慢领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人生当中。我们具有渊博的学识,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中也只能称之为理论,如果他不经过实践的证明,不能应用于实践,那也是空洞的,是“没用”的。我们提倡终身学习,因为人生的问题太多,因此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学的关键,必须不断练习。
其实,读一本圣贤之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情操,体会他们处事、为人的哲理。
(篇二)
读《论语》这部经典,受益匪浅。《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也出于此。
《论语》,流传了2500多年,影响深远。品味它,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在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讲学的场景,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比如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世人皆知,典出宋#8226;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是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而于丹在《论语》中读出了人生智慧、人生哲学。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温和的生活态度,无一句虚言,处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对后人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是深远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然而最简单的,也许却是最难做到的。比如在家要孝敬老人,出门要尊敬长辈。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人的本身修养
与本质更加珍贵。一个人拥有了难得的品质,再博览群书,成功就已不在远处。它让人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孔子对“孝道”也作了诠释,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对当代人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然而孔子处于2500年前的宗法等级制社会,《论语》的内容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今天继承吸取其精华,也要注意剔除其旧的时代禁锢,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