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其他读后感   2025-01-24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她就像一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蝴蝶,最终因为质问和谴责,慢慢失去了心中原本向往的光明,脱掉了一身黑色高贵的长裙,卸掉了往日的高贵与冷艳,就这样,火车带走了她的生命,于是,她不再翩翩然的飞舞??

  ——题记

  (一)名著作者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他出身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但是后来接近晚年时期想要尝试过一种贫苦劳动人民生活却未遂,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

  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敢于和当时的社会相抗衡,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他在今日仍被公认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道德主义者之一,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对于本篇文章,托尔斯泰巧妙的运用爱情来表达对俄国上流社会的腐朽和不满,不落俗套,以一个当时不被重视的女人的视角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值得让后人为之称赞的!

  (二)文献内容概括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卡列宁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沃伦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安娜要求离婚,但却被当时作为上流社会的执政官员的丈夫被拒,卡列宁威胁她如果再这样无理取闹固执的话,将会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沃伦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沃伦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

  在不能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之下,在上流社会人民对她这种背叛丈夫和道德败坏之下,在丈夫卡列宁对自己生病时照顾以及失望之下,在最爱的情人沃伦斯基感到厌倦这段感情而返回军营之下,她再也无法承受外界的舆论和批判,再也无法穿着黑色道德长裙高傲的抬起头颅宣告世界我就是要为爱牺牲一切,最后,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一个美丽而不屈的生命在无奈中屈服,就这样香消玉损??

  (三)安娜性格分析

  安娜出场的时候是在陶丽家正闹的不可开交,而列文刚刚向吉娣求了一次不成功的婚的背景下。身穿黑色礼服的安娜在舞会上迷倒了沃伦斯基,出人意料又漫不经心的打败了娇艳如花的花季少女。由此,安娜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才算正式的铺开。就像一杯陈酿了多年的红酒,没有浓烈刺鼻的味道,而是香醇甘浓给人内心平静的激荡。

  吉娣看到穿着黑衣的安娜才明白了自己低估了她的魅力。看到这一段描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宝玉初次见到黛玉时候的情形,书上是这么描述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行文中对黛玉的衣着头饰并未着笔墨,却清楚勾勒出了黛玉那鹤立鸡群楚楚可人让人怜爱的气质,这和吉娣看到的黑衣安娜是多么的异曲同工啊! 书中后来不止一次写到了安娜服饰的华美,但由于这黑衣的一幕,只让人觉得并不是这华服增加了安娜的气派,而是安娜的美抬高了这衣服的身价。以致于我在题记中写到的安娜就像一只黑色的蝴蝶,在寻找着白色的属于她自己光明的爱情。

  在那场本来属于自己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把目光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当时社会的腐朽所致。

  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

  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列夫托尔斯泰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安娜体态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对整个故事所营造的基调和故事情节,特别是对安娜本人的命运,都是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也就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了。

  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叹赏时,我们为其悲剧的结局感到心痛。如此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过是真挚的母爱与情爱,这个正当的生活权利,却被冷酷无情的贵族社会分裂并对立起来。

  她的下场是无比悲惨的,在无法忍受上流社会对她这种所谓的道德败坏做法的无限批判,在丈夫不让她离婚并且见不到自己孩子,在心爱的沃伦斯基对这段感情已经产生一丝丝的厌烦而转身投靠军营,在久病在床无法见到孩子和心爱的人,在种种之后,这个个性鲜明,给人以高贵不羁勇敢形象的女性终于死于车轮之下。属于安娜卡列尼娜追逐幸福的脚步就这样戛然而止。

  (四)总体分析评价

  在读完这本书,还在荡气回肠的时候,自己也翻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为了对安娜这个在旧社会不屈的女性有更好的了解。整体故事由两条平行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追求爱情幸福的悲剧,她根本不爱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愤怒的没有感情的官僚丈夫卡列宁,而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沃伦斯基一见钟情和他离家出走,因此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与沃伦斯基出现感情危机,最终彻底绝望而卧轨自杀。这里揭露了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腐朽;另一条是外省地主列文经历种种波折终于和所爱的贵族小姐吉娣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以及他面临农村破产而进行的经济改革。

  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他的丈夫身上体现的最为彻底。他追求的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乏味的生活让安娜一直忍受,直到认识了沃伦斯基,带给她无比新鲜和开心的爱情的感觉。

  其实很多人一直都在纠结于安娜的死亡到底应该归结于当时腐朽的社会还是归结于自己的放荡不羁。我觉得可以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她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是一个正面的角色,之所以安娜的形象这么丰满全年让后人称颂就一定有她的优点,同时具有不可弥补的亦或是比较遗憾的不足。其实,若是抛去当时社会等外界成分因素单单从人物自身情感分析的话,可以更加全面的看待这个鲜活的女神。

  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其实也有自己的因素。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明明是来促成渥

  伦斯基与吉娣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沃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心中的自制力不高,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牺牲自己。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的形象。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最后的卧轨与文章刚开头她和沃伦斯基见面场景时有一个妇人卧轨自杀的镜头相契合,在冗长的篇幅之中人们能找到之前的影子,获得这篇文章的归属感,让人荡气回肠。

  于是,这只穿着黑色晚礼服的蝴蝶就这样沉睡在铁轨中,她的灵魂去追寻她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去了??

  ——后记

点击显示
标签: 喜欢 动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128335/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