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行动者一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去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了行动者具备有目的地改变生活的能力。”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自制力,坚持的毅力”之类的词语。这种抽象却又漂亮的词语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而虚无缥缈的存在,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就是讲大道理吧。但是当我看到答案的时候,突然觉得,或许这本书和那些鸡汤不同,是真正想要教会我一些东西。像书中所说,性格是习惯的总和。
然而就像上一本书中提到的才干一样,习惯的养成也是因为大脑神经的成熟所构建的一种潜意识。只有通过不断的试图改变,才能建立新的神经元从而主动的改变潜意识。而神经元的稳固程度要看其存在和积累的时间,越早养成的习所建立的神经系统越复杂和稳固,也就需要更多时间通过显意识加以训练和调整。
而习惯带来的是什么,这就是一种积累的效果。爱迪生习惯于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著名医生习惯于翻看医学杂志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习惯对人的影响就像是化学物理常说的量变引起质变,经过积累最终使得人达到出众的境界。
看到好习惯列表中的“永远信守承诺”的时候,我心中十分疑惑。这理论上来说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习惯,但是当一个人发现只有自己信守承诺,但是身边的人却并不以相同的诚意相待时,是否也会因此而感到伤感灰心丧气?受承诺的人的君子,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君子易受冷落。当一个人遵守承诺,却又反衬出别人的不守承诺,虽然可以体现出两人品格上的差异,却也会让不守承诺的人感到压力。这样是否真的有利于提高生活幸福,我认为是不可知的。对于好习惯可以追求,但是当真正一丝不苟的完成这些习惯,一个人就会显得过于完美而与社会不和,也会因此受到冷落,产生距离。所以我认为好习惯是人的一种美好的追求,但是一些理论上习惯还是应当适当为之,从而防止自己的真心付出与社会的回报不平衡对“高尚者”带来的伤害。
“成年人大多局限于某种思想、行动和结果当中。他们很少跨越那条自己强加于自己的人为界限。”
这句话是让我觉得十分感动的。玛丽琳弗格森也曾说:“our past is not our potential .” 我记得十分清晰,自己在初二的时候以为自己永远会成为一个学
习的吊车尾,再也不可能得到好成绩,并因此痛苦不已。我保持这个状态一直到了高一,因为一次物理考试意外的得了班级第十,被老师点名,才开始慢慢打破自己的幻觉,走出自己设计的地狱,开始不再给自己设限。我想人的习惯也是一样,从前长期低迷的学习状态,以及四分五裂的家庭环境助涨了内心的悲观情绪,使得“自卑”成了我生活的一种习惯。但是那次意外的成就开始让我自卑的习惯动摇,而不停的努力也最终让我摆脱了自己的枷锁。过去都是假了,每一个现在才是真实。
Do something you hate every day, just for the practice.
其实习惯难以养成,大多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实现。换句话说,我们厌恶这件事。而磨练法则就像我们给自己找的理由一样,被我们认为是理论上的自律行为。但是,当身体有了记忆,也就是习惯,磨练就成为自然。
要用习惯克服习惯,为坏习惯设置不良后果,心理预演,聚焦一次改变一个坏习惯,从小处入手,晚上规划,早晨制定计划,最后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技巧。而这些技巧性的东西都建立在一个品质上:坚持。
在读后感的开头,我曾经为本书的与众不同而感到欣喜,其实我现在意识到,这是一种对“毅力”的逃避。经历过高考语文,读过很多鸡汤文的我知道一切成功难免会归因为毅力,但是毅力如此艰难,也是我过去最缺乏的一样品质,使得我每次看到成功者的文章,都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能够“绕开毅力”,并走向成功的方法。最开始看到本书,我也希望本书能讲到习惯而不是回到毅力。
但是读书之后,我发现这种对于“毅力”的逃避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束缚。过去太多的经历告诉我,坚持锻炼,坚持背诵单词对我来说是不可能,因为我就是空想家,不可能改变了。其实空想家只是我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牢笼,真正的空想家是躲在牢笼中不愿面对现实,不愿承受那些“不喜欢的事” 的痛苦的人。空想和实干的区别,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有没有“自虐”的勇气,能不能骨气勇气去坚持一件自己不喜欢的益事。制定计划一步步完成,或许也能见证21天的奇迹。
我从本书的收获用文字来表达就是以上的一些回忆与感悟,但是真正收获的,就是过一会儿为明天制定的计划,以及明天早晨开始晨跑的决心吧。希望我能像学习物理一样,将这本书作为一个奇迹,打破自己的牢笼。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