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
朴实无华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迹(十八个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十八个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铭心地进入读者的内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内容,同样身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个个教育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翻阅目录,知道这十八个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四种分类对我们这样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来说,里面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饥似渴地,我扎进了“书海”中……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激励人心,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如何更贴切地对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学校,共同为学校的各项建设尽力,这一切都有值得借鉴的内容和实例,这真是一本好书啊!而那么多故事里,“教师的教育奇迹”中五个故事更让我感慨万千。在里面,除了“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故事略有耳闻,其他四个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认识”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使海伦“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开了眼界,生活变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联想到处于3——6岁阶段的幼儿,他们许多经验都来自于亲身的体验和实践。《纲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视幼儿体验习得的经验,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样充分利用好“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我们面对的健康幼儿是不是发展会更出色?我想,有了这样阅读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我的思考会更全面。
在拜读用“生命铸就辉煌的孙维刚老师”的故事时,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迹打动,眼泪一次次从眼眶涌出。孙老师的一生看上去确实平凡,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看这些事例时,我总不自觉地问自己:假如那个时候的老师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虽然,我也知道在面对我的那群小朋友时,我也是充满真诚与真爱的,但我却不敢说我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我非常认同孙老师的“做学问,先做人。”虽然,在幼儿阶段,小朋友们还不需要有很多学业上的担当,但是,幼儿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学会做人,那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成就。孙老师认为:“作为一个中学教师面对流俗,我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是啊,面对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就是一张毫无瑕疵的“白纸”,在这“一张张白纸”上,我添上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还是万综复杂的社会流俗?在幼儿期的三年时间里,我也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我不期望这些小朋友们毕业后能够有多记得我这个最启蒙的老师,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利。如果能达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欣慰了。所以,孙老师的故事看到后面,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了,就像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想的那样,我不希望他这么早就走,他应该长寿 ,应该让更多的人爱戴,让更多的人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创造新的教育奇迹。
同时,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战及创新精神的刘京海校长和苏静老师。可是,最让我觉得暖心的,还是平凡的母亲——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李老师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李老师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仿佛很远,又感觉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不管是亲见的,还是听闻的,我们有没有也如此地爱孩子,如此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并给予一定的尊严和权利?我爱李老师,喜欢李老师的教育理念,但我现在却没有李老师那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颗爱孩子的心,如果用这样一颗心去真切地体会,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相信,在幼儿面前,我也能读懂只属于他们的“语言”,他们也会对我有充分的信任。
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除了那些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外,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现在的孩子从胎儿时期就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 “早教经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老师如果无法预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从莎利文老师到年轻的苏静老师,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他们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纵观前后,有一点他们是共通的,那就是“爱”。有了这份爱,所有的困难都成为了强大的推动力让老师们去战胜;被这份爱包围的人将获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对属于他们的人生。我愿意做这份爱中的一小部分,让我的孩子们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尊严。我想创造的——是这样的师爱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