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读后感
我读《四书五经》,阅读时间2015年10月4日至11月6日。我花了一个月多的时间啃了这部合著,中华文化的经典岂是一个月就能读完的?只能囫囵吞枣地读一遍,谈谈自己的大体感受。
我读这部合著的缘起在于今年6月参加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时,学者穆涛的讲课,他说,要想使散文写深写厚,就要多读读唐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四书五经。我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要写得再深一些,要写得再厚一些,于是在四书五经里淘金。这是否有点功利性的味道呢?
《大学》主要传递入德之门,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个人、家庭、社会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和谐社会自然水到渠成。
《中庸》讲述了个人、国家行为处事的准则,适中而止,中庸并非只当中间派,要做到恰如其分。其实,就是要找到双方共赢或多方共赢的切合点,这个切合点就是适中的位置。在当下,人与人之间交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其实再扩大一点,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要做到多方共赢的切合点,和谐社会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论语》就像一枚枚珍珠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从为政、伦理、个人品行、为学等多方面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原生态。而忠与恕就像贯穿珍珠的项链,让孔子的思想看似散乱,实则结构紧凑相连。
《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孟子关于仁政、王道、民本、民为贵、君为轻,君王需勇于担当,要为老百姓创业提供必要条件,要让老百姓富起来,才会更好地教化民众,而民众有权决定君主的权力与地位更是具有民主思想的光芒。但是,我似乎窥探出孟子思想的霸王条款,他极力排斥杨朱、墨子等的谬论,认为杨派一切为了自己,这是目无君主;墨子主张兼爱,一视同仁,这是目无父母,这些无异于禽兽。然而杨派、墨子思想也有其可取之处。后来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杨墨等人那儿找到源头呢?似乎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唯我独尊的味道,这似乎为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供了借口与伏笔,而这种一家独霸或一言堂的作风成为封建专制的特产,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令整个民族窒息的地步,至今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
《诗经》号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然而,人们现在也只记得其中的几首或几句,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尚书》记载了上古时期我国贤君尧舜禹及名臣皋陶、益稷等的嘉言懿行。
《易经》富含哲理,包容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简易、不易、变易,这个易似乎就是宇宙变化与不变的基本规律,似乎有马哲、毛选实事求是中关于是的相通之处。但是,关于64卦的传道,我似乎如云里雾里,不得甚解。这是以后需要慢慢精读的地方。
《春秋》简述了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春秋阶段242年鲁国的编年史。文字简洁,以事实说话,让人明白是非,知善恶,守正义,但是,如果你硬要功利性地从中找几句醒世恒言似乎还没有。
《礼记》,似乎就是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的正宗源头,儒家思想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制度、思想观念要合乎情理,所谓礼节民心、天地之序。关于《学记》、《乐记》似乎有文理相通之处。比如,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意思是说,探究人的内心而了解其感情的变化,这是乐的情理,彰明真诚、舍弃虚伪,这是礼的功用。礼乐依循天地运行的规律,通达神明的德性,感召天地神灵,使自然万物遵守其固定的依序,并理顺父子、君臣的名分。这样的乐? 理似乎与文理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