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读《叫魂》有感

读《叫魂》有感

其他读后感   2025-02-06

  郭迪

  前几天看了《叫魂》这本书,有一些感想和体会,现在就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表达出来。

  《叫魂》是一本非常有特点的历史研究著作,其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写作风格。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都是针对问题或者现象,直接进行史料方面的研究论证。但是在《叫魂》中,孔飞力开题首先从讲故事开始。在书的开篇,作者先讲述了几个发生在弘历年间的的叫魂故事,而且在描写的过程中也尽量追求文学语言的生动,以求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样的风格在其它的一些历史著作中也能见到。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年,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物流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江水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难免。只要小事未曾云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①]

  我想给咸丰帝奕詝作传,决非出于对他的景仰,因为他太平庸了,毫无文华武英之姿;也并非是对他的同情,因为他没有大业未竟或遭人暗算等值得让后人掉眼泪的情事。我只是可怜他。一个好端端的青年,就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平常,只因为登上了绝大多数人都梦求的皇位,结果送掉了性命。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岁,正是古人所谓"而立"之年,他却一头倒了下去,命归黄泉。[②]

  想到戴笠对诸葛亮这个《三国演义》中最核心而且最暧昧的人物的崇拜,人们不禁回想起孔明在公元234年去世时,对自己在乱世之中毕生致力于平息反叛势力的反思。"万事皆有天意",眼看天斗之中的一星摇摇欲坠,诸葛亮无可奈何地叹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新汉室,奈天意如此。"孔明的魔力此刻已无法挽救他,随着他将星的陨落,周围的魏兵鼓噪不止,这位卧龙逝于军帐之中。6个世纪之后,诗人杜甫写道:"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诸葛亮终年54岁,而戴笠死时49岁。[③]

  以上这三段文字也体现了这种有些文学语言风格的描写。这样的的叙述风格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可以促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的推广。只有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一门学科的作品,了解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么学科才能在社会上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点,在本书的34到36页,作者分析了弘历治下的时代特征,作者把当时的中国盛世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这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任何的社会都是和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社会不论在发展还是后退,都是与整个世界的环境和周围的地域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眼界放宽,才能找到事件背后真正的的景象和原因。

  第三点,"江南社会已经高度商业化,其市场网络则与农民的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说那里存在着‘与世隔绝的’或‘单个的’地方经济,简直是不可想象的。"(38页)这段话表达了作者的一个不同以往的观点,就是在弘历年间,中国江南农村已经高度商业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不占主体地位,人们之间的商业联系已经非常紧密。这同以往的历史教学中讲到的观点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往我们的教学中听到的观点都是认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这种观点上的创新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有在这样的不断地创新当中,我们的历史研究才能不断前进。

  第四点,"对于这些法令(除贱为良的法令)为什么会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发布的确切原因,我们仍不是很清楚。"(40页)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会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因为自己学术水平不够,也许是因为科研发展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相当一部分人在著书立说或者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极力回避自己不清楚的方面,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避无可避的时候采取蒙混过关的态度和方法,就明显有违学术精神。在实际中,如果真的遇到自己不懂得问题,勇于承认并不是已经可怕的事,承认自己的缺陷,只是说明自己并不是万事通,这代表了一种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和方法。

  第五点,"北京人很久以来便习惯于将一般乞丐叫做‘叫花子’,这种叫法便是来自于‘募化’一词——指的是佛教僧人宗教性的募化乞讨活动。"(59页)这是作者在分析叫魂事件中的两个主体——乞丐和僧人的社会来源时做的一个分析。这点提醒我们,在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科研往往就是于细微之处见成果。牛顿因为一个苹果砸在脑袋上进而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几十年了,但往往都是过目就忘,从来没有把它记在心里。做学问,就要有不断汲取别人成功经验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第六点,文章采用由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开始的时候先讲了发生在弘历年间的江南地区的叫魂事件,然后从这个事件出发,引申到清朝开国年间办法的剃发令的实施,这一法令引起了满汉之间的激烈冲突,弘历在面对叫魂事件的剃发问题时,刚开始的回避态度,后来的严查行为。作者就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一步一步分析弘历年间的社会问题,最后给我们成现了一幅众生百态的社会图画和官僚机制的运作形式。其中的一个小点就是文章认真分析了叫魂事件的两个主体——乞丐和僧人的社会成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生态环境变化和人口增长造成的人口流动,这种流动的主要形式是向社会下层的流动,乞丐和僧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增多,成为了一种社会不安定因素。

  《叫魂》是一本非常有特点的作品,非常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学到很多的知识和能力,对于我们今后的科研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时间有限,而且本人理解能力和历史学专业知识掌握的缺陷,使得我对《叫魂》的理解和分析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很多的不足,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

  [①]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②] 茅海建 《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

  [③] 魏斐德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点击显示
标签: 推拿 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153615/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