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幸福读后感
这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在追寻的一个命题,人们为之努力、奋斗、拼搏,生怕幸福会在转瞬间就逃离得无踪无影。为了得到幸福,人们疲于奔命、流汗流血,甚至相互倾轧、不择手段。
幸福在哪里?
幸福不是名校的一张毕业证书,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幸福不是车子房子,幸福不是我们追求到的任何一样东西。欲壑难填,欲望是填不满的,它会吞噬我们幸福的感觉。
幸福在哪里?为什么一个人得到了他能得到的一切却仍然不幸福?
严圣法师在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幸福其实是来自于自我的放下、烦恼的消融,而不是任何东西的获得。
真正的幸福,不依赖与外在的任何人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化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悦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最后完全放下烦恼,既是追求幸福的下手之处。
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个寓言故事:
小猫问猫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
猫妈妈说:幸福在你的尾巴上。
小猫就努力地转过身去看它的尾巴,可是,怎么也看不到。
小猫伤心地说:妈妈,幸福离我好远。
猫妈妈说:你昂起头,一直往前跑,幸福就在你身后。
二、幸福的状态
我是个比较爱思考的孩子,经常在想:幸福究竟是什么状态呢?
就目前来说,我觉得幸福就是生活平平淡淡,在平静的生活中有一点积极向上的感觉,愉悦而淡然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有些壮怀激烈的人认为:人生要充满了起起落落、坎坎坷坷,那样的日子才足够精彩,只有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一生在年老回忆时才能够问心无愧说我这辈子精彩过。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吧,我也不想去进行批判或怎样。生活中也总有人喜欢玩过山车、蹦极等刺激精彩的游戏,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一步迈下一个脚印在平地生活。
知道了幸福的状态,那么该如何获得这种淡然平静的生活呢?我们能够阻止生活中各种情绪的产生吗?
圣严法师告诉我们:贤者并非没有情绪,而是仅仅不被情绪所伤害。情绪只是一种能量,我们不能控制它的产生与消亡,但是可以学着在它发生时去疏导和顺应情绪,化解掉内心的不平静。
书中提出来佛教的业力这一概念,即过去世、世代以来所积累的力量,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我并非佛教徒,但是我信念中还是有一些相信因果轮回的东西的。此时的不良情绪一定是彼时自己做过什么不善之事。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亦如老子的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此刻的幸福或者不幸都是因果轮回的结果,而在一个永恒长久的时空来看,大家的命运都是平等的。了解了这些,就让我们试着更淡然的来接受一些好或坏的遭遇。
三、幸福与贪
忘记了哪位名人曾经说过:幸福就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贪婪是人们的本性,也是获得幸福的大敌。
圣严法师对贪的定义是:想要的超过需要的。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呢?现代生活汽车、存款、金银首饰是否为我们所需要的呢?
这位苦行僧似地圣人认为其实每个人真是需要的只是吃饱、穿暖、睡足而已。佛教本来就是主张禁欲的,认为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有钱万贯,也是黑白一天;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间;宝车百乘,也是有愁有烦;高官厚禄,也是每天上班;妻妾成群,也是一夜之欢;山珍海味,也是一副肚腩;荣华富贵,也是过眼云烟……人真正的需求就是有一口粗茶淡饭,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就好。
那么是否所有超过这些的需求都是贪呢?也不尽然,要看去追寻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如果一切的追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以让自己享乐为目的就是贪婪;而如果是为了造福别人,为别人的快乐而努力则不是贪婪。一个人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攀上更高的职位如果是为了自己就是贪,如果是为了孝顺父母、照顾妻子、哺育子女就不是贪。而此时的贪与不贪则决定了人是否能够得到幸福。
或许,为自己考虑是人之本性。该如何对抗贪念呢?圣严法师主张以布施对抗贪念。受佛教因果轮回观念的影响,他觉得金钱、名利都像水一样,是在流动的,人们应该学着淡泊名利。即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自己的存在能够给别人带来一些益处。当自己能够试着给别人做一些什么事情,让别人快乐时,那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