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书来读后感篇
似是故书来读后感 第(1)篇
我想,读书人对于与书相关的书籍大概是“惺惺相惜”的吧。阅读别人关于藏书、出版、思考的点滴,心中总是理解的、温暖的——与此同时,打开阅读的另一扇门,暗自说道:“原来还有这么一本好书没有看过?!”“原来这本书还有这么一层意思?!”我的毛病是读书颇为杂乱,虽晓得“专”与“精”的重要性,但看到那些好书总是缴械投降,事后只能以“缘分”自我安慰。俗话说,“专业书养志,闲书养心”,无功利心的阅读最为酣畅淋漓。
《似是故书来》是《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的集子之一,讲藏书、讲出版、讲历史、讲经济等等。本套丛书共八本,分别是《似是故书来》、《都是爱书的人》、《谁来决定我们是谁》、《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兴衰之叹》、《国家与市场》、《穿透历史》、《画可以怨》。而《似是故书来》主要是一群人与书、与书店相遇的故事——简言之,即藏书。书店的话,有法国塞纳河畔的书友之家书店、莎士比亚书店、台北的诚品书店、剑桥小镇的哈佛书店,以及那些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旧书店——自然,书店不仅仅是书店,也承载着与一本好书相遇的惊喜、或者徘徊其间随意浏览的惬意、或者与一本书擦肩而过的遗憾——总之,过滤掉艰辛,书店留下的唯有那些老照片一般的温暖,是为一种情怀。
我小时候,小镇并没有书店,只有县城有新华书店、教育书店,以及盗版书泛滥的小书摊——每次买书是和农民进城一样的心态,用最便宜的钱买最厚的书,当然盗版书为多,至今想来仍然感觉对不住作者,但也感谢盗版书给予我的启蒙——毕竟,农村,书真的算得上是奢侈品。后来上大学,买书大多是网上了,书店也逛、也喜欢逛,可惜还是禁不住网上购书的便宜——尤其是经济还未自立的学生。每次寒暑假回家,大包小包装的都是书,上下车自然免不了大汗淋漓——不禁想起那句广告,且改为“我不创造书,我只是书的搬运工”。研究生生活以后,买书尤甚于以往,至今虽不能说“坐拥书城”,却也算初具规模——关于藏书的故事,或许以后可另文书写一番。自然,读完《似是故书来》,《托尔金的袍子》、《纳博科夫的蝴蝶》已经迫不及待地放到了待读目录,而那份目录的不断增长使人难免不惶恐,只好是看一本是一本。或许,像书中所问:“没了书,我还会是谁?”
似是故书来读后感 第(2)篇
读《书似故书来》本是冲着董桥开始的,却陷入了汪洋的书海,看到了书的灵魂(不是非人文意义上的)。于是被各色藏书家的“书之情缘”所吸引,读来更像是在梳理书与生命的纠结关系:生命何以会从书中或者书何以会从生命中获得真正的意义和力量?首次集中地读藏书家们的故事。可爱又顽固的一群人!狂欢似地寻书,买书,藏书,读书,爱书!如痴如醉,如疯如癫。有人说,“书是河流,书是人生阅历的注解”;有人问,“没了书,我还会谁?”;有人大胆地做,“来一个,睡一个”;有人叹:“真是一部杰作,你这该死的家伙。”(西格弗雷德·沙逊)……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创始人比奇的这句话,大概可以概括本书的主题:passion of the books,by the books,for the books.是的,关乎书的激情,几乎澎湃在每一页,以至于明明手里捧着ipad,读的是电子版,却分明闻到一股股书香。在藏书爱书者的书房,书走进了天堂。不过,本书从毛尖的“来一个睡一个”开始有些降温,直到后来的同名文章《似是故书来》才有回暖。毕竟,书店老板斯宾瑟的《四十年贩书偶记》,集结的可是英国十八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大咖,Keats的病逝他乡,勃朗宁的悲伤,王尔德的视才傲慢等,这部分内容不仅盘活了那段大家辈出的时代,其实也挽回了读者。不管怎样,读后最强烈的想法是,余生用书来慢慢装点自己,造就自己,生成自己;如果不是在书中找回自我生命的蛛丝马迹的话。又想到了董桥,还得继续找。
似是故书来读后感 第(3)篇
这是八本书中的第一部,因为搜索董桥先生的作品,意外结缘买了阅读,仿佛甘霖入心。编者介绍,这一系列的八本书,是按主题来编选的,尽力顾及了话题的多元性,藏书、出版、历史、科学、思想、经济均有涉及,分别是《似是故书来》《都是爱书的人》《谁来决定我们是谁》《流言时代的赛先生》 《兴衰之叹》《国家与市场》《穿透历史》和《画可以怨》。这些书你可以看作一般意义上的“合集”——选自两百多期上百位作者,但也不妨视为覆盖多个领域的“专著”——背后有着相似的趣味和共通的价值观。或者说,你可以在茶余饭后当专栏集来消遣,也可以正儿八经地当作挺“沉重”的书来读。可以选几本读读,在有限的空间里,向世界隔空问候,不必害羞,不必吝啬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