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瞬间:伍尔夫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篇
存在的瞬间:伍尔夫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 第(1)篇
瞬间的闪烁
(木生林 感言汇集)
英国作家伍尔夫(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假如你喜欢或者希望阅读意识流的作品,我建议你先从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开始阅读。刚开始用心读,发觉心累,后来用脑读,发现脑障。这个时候可以换一种方式来阅读,用流动的血液来阅读,没心没脑,随意流淌,不瞒你说还真有点效果。不妨试试看吧。(《前言》)
灵感是瞬间产生的,假如不及时记录下来,即使粗略记一下大意也好,这个是写作的闪光点,事后遗忘殆尽是一大伤害。短篇小说是一个或几个闪光点构成的,长篇小说是无数个闪光点组成的。所以,长篇小说是作家的胸怀与气势,短篇小说是作家凝聚的见地。(《前言》)
意识流是纯主观,反理性的,超越时空的限制,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意识流小说就好比破解生命密码一般来解开其心理活动。某些心理学家也许可能解读出一些意识流作家的心理活动,但是不太可能破解潜意识的真正意义,只可能是接近真相的诠释。(《未写的小说》)
用意识去读解意识流,百思不得其解;用潜意识去读解意识流,有点无心插柳的意味。因为意识流是反理性的。反理性是什么意思?反理性可以说是非理性,理性可以说是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意识,安全意识,是一种理性的行为;非理性是隐藏在意识背后的潜意识,潜意识包括无意识与前意识,最重要的是无意识,一般认为潜意识便是无意识,潜意识是人不可知的,有一些意识积累的一种原始本能,可以说是偏向于感性的。潜意识的行为是没有原因的,解释不清原因,根本找不到原因的,人生也就莫名其妙承担了罪名。(《未写的小说》)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作家普鲁斯特(法国1871--1922)、乔伊斯(爱尔兰1882--1941)和卡夫卡(奥匈帝国1883--1924),还有两位不可忽视的现代主义作家代表伍尔夫(英国1882--1941)与福克纳(美国1897--1962)。除了卡夫卡有点特别,其他都是意识流作家。读卡夫卡虽然还是难以理解,他是表现主义的代表。阅读意识流作家,那无疑是在读天书,连高超的翻译家翻译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感觉到有力使不上,大部分读者也是云里雾里的。“人脑(心理)“做梦”和思维的过程(包括灵感、直觉、想像等高级思维过程)就是意识流的流动过程。”读解意识流好比析梦一般困惑。即便如此,还不如象阅读诗与音乐来读意识流小说。(《未写的小说》)
什么是意识流,思维大幅度跳跃,别人抓不住你的思维脉络,毫不相干的事物,通过想象凑合在一块。假如你理出思绪出来,捋顺思路,那不是意识流淌,那个是溪水潺潺。(《弦乐四重奏》)
假如你想阅读伍尔芙的意识流的小说,那么你得准备好用流动的血液来阅读,然后流到头脑里重新组合再通过想象把伍尔芙的故事讲述出来。男孩叫休伯特,女孩叫卡洛琳。女孩吻了一下男孩,男孩再也没忘记,坐在那湖边画画,过不了五分钟便会回味一瞬的亲吻。这一吻使他俩拥有一生吻的开始。最后剩下的是生活的油盐酱醋。他会说,过来,卡洛琳。她会说,过来,休伯特。(《邱园记事》)
读懂伍尔芙的故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阅读才会接近她的思维,实际上无需考虑这个纠结,重要的是读出属于自己的意识。通过大量阅读世界的各种各样意识形态,自然而然跳出来与伍尔芙描写相类似的意识流,便形成自己的现实流。让自己处于某种半醉半醒、迷迷糊糊的状态阅读伍尔夫更会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日积月累差不多自己也沉浸在意识的流淌中了。(《邱园记事》)
意识流是发散思维,不是说要读出意识流是什么意思,而是借流动发散的文字组成集中我阅读出的现实意义。跟着意识流发散而发散,用不了多久,我的神经也发散了,再也集中不起来了,麻烦可大了。(《墙上的斑点》)
一堵墙面粘上一个斑点,虽然斑点很小,但是却很显然。让整个画面失去平衡,平静的湖面生出涟漪,象布朗运动引起伍尔夫的思维不稳定,非常人的思维,飘忽不定,哲学的、日常生活的、文学的、历史的、诗的、音乐的,一闪而过,迅疾在她的笔下流淌出来。不少意识流文学研究者写出一大段读解的文章,貌似有道理,我怀疑他们在扯淡。另外,有人说,伍尔夫在主题边缘游走,真的,我认为全是读者的个人揣测。意识流便是潜意识,这样反而引起我们的阅读流畅,体验韵律感。读出点思想出来,完全是读者个人的事情。(《墙上的斑点》)
阅读意识流小说以句号为准则,只要想句号内的语言是什么意思。假如句号与句号之间的文字有什么联系的话,多半是不存在的。那么,阅读出句号内语言的意思来,说实话,你是具备点阅读能力的。(《墙上的斑点》)
阅读意识流小说是对读者记忆力的考验,以句号内的语言为准则,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记住每一句的语言,这个还不够,还要理解其意便于更好地记住,读过一大段后按照文中的意思,这个意思也是读者自己读出来的,然后再重新组合,就好像拼图游戏,而且是级别较高的拼图,也许可以让意识流化作现实流。我想,很难从意识流拼出一幅浪漫的画面。(《新裙子》)
意识流注重表述的韵律、韵味,不太注重意义的表达,因为思维通过无意识的意识流描述出来的。当你阅读流畅时,说明你在感受流动的韵律;当你阅读停顿时,说明你沉浸在跳动的思维中。所以,阅读非常人的作品,必须用非常人的态度来阅读它。(《新裙子》)
夜深人静,处于想入睡而不能入睡的半迷糊状态时,阅读伍尔夫的小说,感受其文字飘忽的韵味,好像从小提琴里飘出来的音律。总感觉到这样阅读入味但还是不入心,清晨起床赶紧拿起书本,趁头脑清醒体验每句话究竟蕴含着什么意思。阅读的入味还是入心,除了阅读的状态,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意识流是不讲究时空的。(《狩猎会》)
阅读小说是有画面感的。不过,阅读意识流小说并没有呈现画面感,只是产生音乐感。(《狩猎会》)
《探照灯》有别于前面的写作手法,伍尔夫用过多种写作手法,这篇小说读起来很流畅,暂时离开意识流,并不难以理解,只是有几句象征的语言,是解读它的关键。(《探照灯》)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得罪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下去,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日复一日,陷入了永无止息的苦役之中。用《西西弗神话》来理解伍尔夫这句话的意思,“我记得当时,一块石头忽然从塔楼顶上滚了下来。”或许可以用来解读《探照灯》小说的主题。(《探照灯》)
“这个光,”她边收拾东西边加上句,“就会到处乱转。”
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具有浓郁的精神幻想的倾向。望远镜象征寻找爱情的眼睛,探照灯象征目光,这个光就会到处乱转,在整个社会的一大片平地上乱转,照在人生的时间轴上,戏就要开演了。(《探照灯》)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具有浓郁的精神幻想,往往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她具有非常人的思维,比方说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当她清醒时写出意识流,而当她糊涂时却写出现实流的小说。《探照灯》是意识流向现实流过度,还留下点象征主义,那么,《遗赠》则完全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看来伍尔夫一时的糊涂带来的是出乎意料的效果,读来令人柳暗花明的感受,伍尔夫也会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遗赠》)
伍尔夫语录:
当原子落在我们大脑上时,让我们按它们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去描绘每一瞥或没一件小事刻在意识上的图案,不管这些图案表面上是多么地不相关,多么地支离破碎。
2018.11.16
存在的瞬间:伍尔夫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 第(2)篇
她轻轻拿起拐杖,悄悄地走出了家门,步向附近的欧塞河。一朵云飘来,遮住太阳,模糊了她的眼神,是不舍,还是释怀?是踌躇,还是坦然?她在口袋里装满了石头,她静立沉思,然后投入水中 —— 再次沉浸到对人生的思考中去,就像嵌入深不见底的河水中一样。
那是七十七年前三月底的一天。 她爱她的丈夫,她不惧怕死亡,但此时此刻,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她曾经说过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当内心世界丰富于外部世界,现实的世界更显得贫瘠,那就去暗流汹涌的河水中寻找人生的答案吧。
她的骨灰被葬在了家中的树下。她的墓志铭,来自她的小说《波浪》:“死亡,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
不管世人如何定义她,如何评论她,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她不会被世人忘却。
她是谁?
她是美丽娴雅的“英格兰百合”,著名的布鲁姆茨伯里文艺圈的发起者;
她是无性主义者,双性恋者,是精神病患者;
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是出色的意识流小说家;
她是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第一个说出真正优秀的女人,必是雌雄同体。
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第一次知道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在公司餐厅的餐巾纸上看到她的一句话:One cannot think well, love well, sleep well, if one has not dined well。当时就在想,是怎样的一个人,把这个看似人人都明白的事情郑重地写下来,并被人们记住和引用。
这句话出自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一本被后世视为女权主义著作范本的理论性名著。
一直犹豫着去读她的书。传奇的经历,身为女性的觉醒,以及最终对自己生命做出的选择,不由得被她吸引,想去认识她、了解她;而她的暧昧、朦胧、不羁、神秘又绝望的气质,又让人不敢轻易去探寻和碰触她的心灵深处。
终于,读完了弗吉尼亚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存在的瞬间》,《达洛维夫人》,隐晦的意象通过转瞬即逝的潜意识而流动,细腻丰富的内心独白,天马行空、飘渺松散的情节.....这就是意识流小说吗?
绚丽的诗意背后,深刻的思想之中,那种冷静、敏捷的智慧,不禁渴望去捕捉她身上更深入的部分,她精神世界里真正的喜与悲 !
或许,只有接近她的思想和情感频率,才能倾听到她内心的音符。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妇女与小说的两篇讲演稿及随笔集成的散文集,语言深邃,思绪奔逸,思想闪耀,让人心生敬畏。
她说道: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心灵的自由正依赖于物质……你们去挣钱或拥有自己的房间,就是要你们活在现实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将之描绘出来,那都将是一种充满生气、富有活力的生活。
弗吉尼亚少年时代失去母亲,父亲变得暴躁严苛的脾气,引发她对传统社会男权的深刻反思,她热切地追求女性的自由空间和独立思想。《一间自己的房间》,绝不是单纯宣扬女权主义,而是唤醒女性对自身存在和价值的认识,把目光投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中。
生活应该附丽在自我的独立意识和行动之上,而不是依附于另一个性别和个体。
《达洛维夫人》,则是弗吉尼亚最突出又杰出的作品,在意识流小说中达到了堪称完美的境地。少女时期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般敏感,如玻璃般易碎,《达洛维夫人》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描写,如她精神世界的写照。
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天——伦敦市区,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举行宴会的一天。一天浓缩了她的一生,就在这一天,她看清了自己的命运的轨迹。
达洛维夫人是个养尊处优的上流社会贵妇,在社交圈中如鱼得水,炙手可热;然而这又是一个在内心深处不满现实、渴望激情,与生活现实矛盾重重的女人。
一个个充满鲜明个性的人物,大段迂回曲折的心理描写,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呈现出不真实的一面,而在别的方面则又显得更为真实。精致高贵,优雅虚华之下,是全盘的矫揉造作。(另见《达洛维夫人》书评)
《存在的瞬间》 是弗吉尼亚去世后,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收集她生前的多部短篇而成书,多个故事场景发生在达洛维夫人的晚宴上或后花园里。一部部短篇,曲致精巧的构思,轻盈超脱的语言,飘荡空灵的思绪,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诗;她善于捕捉瞬间印象,对细节的精确和敏感让人战栗,如椽之笔像一只摄像机镜头,从远推近,又慢慢推出,用文字涂抹出一幅幅行云流水的明艳画面;她的描述在人物和场景间迁移转换,鸟飞无痕,离题千里,最后又总有一根线迁牵回到主题。
到底是什么越沉淀,便越发觉得有意思呢?当然还是存在的瞬间。
视艺术高于一切的弗吉尼亚•伍尔夫,长期受精神病的折磨,她最终选择放弃生命,是想要有尊严地活着,也要她爱、爱她的人有尊严的活着。就像达洛维夫人说的:如果此刻就能奔赴黄泉,那么此刻就是最幸福的。
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娅•伍尔夫:“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温热,一面寒冷;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她是个充满冲突的矛盾体,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她有一张才智兼备的脸,令人神往的忧郁的蓝眼睛,一副如深泉涧花的嗓音;人们都说,她伸手靠近火堆取暖的样子,特别美,人们可以尽情地想象皮肤下面那长长的易脆的骨头。
村上春树说,小说家都容易有残缺的灵魂,因为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人性的阴暗面。
弗吉尼亚也是如此,她有多奔放,就有多寂寞,她有多不羁,就有多痛苦。她发光,她闪耀,她如夜色中的一颗死恒星一样燃烧。
伦纳德•伍尔夫曾问弗吉尼亚:“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
“为了对比,” 弗吉尼亚说, “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和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伦纳德又问。
“诗人,” 弗吉尼亚说, “那些先知”。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当你终于了解了人生,就能真正地热爱生命,然后,才舍得放下。
岁月波光粼粼,赋予爱与生命,唯有生活不能被他人代替。
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我们的爱,永志不忘,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2018.10.18
存在的瞬间:伍尔夫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 第(3)篇
这是一本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集,不长,耐下心来不到两个小时就能读完。同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伍尔夫的小说同样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漂浮的想象,但是相对福克纳要好读很多。书中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跳跃,它们是意识的打碎和重组,是流动的转瞬即逝的被文字定格的瞬间。她对声音、色彩、语言的极度敏感和敏锐的捕捉能力,让她的写作完全服务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官感受,从而构造出一个梦境般轻盈的世界。比如收录的最著名的《墙上的斑点》一篇,写的就是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墙上的斑点始终折磨困惑着她,最后却发现不过是一只蜗牛。伍尔夫本人时常精神崩溃,耽于幻想,备受精神的折磨,很多人说,只有学着用伍尔夫的思想和情感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她的小说。其实阅读很多这类意识流小说都是同理。而关于意识流,下面这段文字有很生动的解释,“什么是意识流,思维大幅度跳跃,别人抓不住你的思维脉络,毫不相干的事物,通过想象凑合在一块。假如你理出思绪出来,捋顺思路,那不是意识流淌,那个是溪水潺潺。”(《弦乐四重奏》)n其实这部小说集并不能代表伍尔夫的最高水平,但是文字仍然优美到可以全书摘抄的程度。等回学校有条件再继续看她的《海浪》和《到灯塔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