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篇
年底最烦的一件事,就是要写年终总结,因为恍然一年过去了,回忆起来却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我不知道古人要不要写年终总结,但无论如何,要感谢那些写历史的人,他们写下了那个时代的年终总结,记录下了过去的人和事,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2000多年来一直在发生些什么。r我的历史课从来没有得过高分,因为我总背不下年代数字和历史事件的意义,直到毕业若干年后读到《史记》,才发现历史可以写的如此生动。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愈加喜欢史书,因为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和轮回,我们的人生都没有什么不同,若干年前祖先早已经历……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偶然,也那么必然。像“罗马共和国的得与失”中写的:罗马的无产者,可以利用土地、谷物、权力来争取,而且他们很容易被金钱诱惑,被人贿赂收买。这段写的是罗马时代的民主选举,可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选举,我们唯一的直接选举,不一样是把选票明码标价的吗?r韦兰的这本《世界通史》在细节上写的不够生动,但胜在布局。他把古今中外当成了一盘围棋,布子摆棋,适当准确,适合给我这种历史学的不好的人普及知识。r历史就是历史,已然发生,无从改变,但每个写史之人还是有自己的价值和情感,笔墨浓淡处一览无余。于是,读史又变成了与另一个人的交流。r最后,要给朋友们给推荐一下微信阅读。尤其是在我们很难有时间坐下来读一本大部头书的时代,它能让我们碎片化补充知识的时侯,给予我们更多一点养分。而且,它可以让我们标注、做笔记,而且还可以和好友交流读书心得,就像我现在一样。当然,如果你在阅读中发现了一本好书,我还是推荐去购买纸质版,因为那是另一种阅读和收藏的快乐。
通读之后,对欧洲,亚洲,美洲等一些重大事件的发展和背后的影响有了些许认识。明白了很多让人不解的行为和规定都有其历史因素。看似荒诞的背后,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看待事物不能从眼前单一的状态就评价好与坏,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这样才能避免落入一味守旧的观念陷阱。从历史中看,哪一个传统在历史的某一个时刻不是新鲜事物?因此不能过度留念过去,也不要过度悲伤未来。用人性中最美好的愿景拥抱未来。
对于此书相信很多中国读者都会有所争议,我也一样,一开始就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探寻历史。也是出于人性,想着能更多了解和自己国家相关的东西,寻找自豪感。但后来也有反思,毕竟这是一部讲全球历史的书,至少要对全球大部分地区或者大多数人类产生影响的事件才有讨论的意义,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在某些时期确实只是在本国范围内影响巨大,很多好的思想和技术因为一些原因并没有广泛传播。更何况在近代史中,我们也确实落后西方,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我们都是很被动的处境。没有在历史中留下光辉的成就,但我们的民族并不甘于落后。近几十年通过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在信息革命,后科技高速发展,全球化进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拥有了更多话语权,有了制定规则的能力。相信在这一段历史中我们会占据更多更重要的位置,成为人类历史中不可顾虑的一部分。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消化此书,不得不说几位作者确实是知识渊博的史学家,能从渔猎时期农业时代,讲到希腊城邦罗马帝国,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政治革命到工业革命,从世界大战到和平年代,纵横古今全球,补充了很多我们历史课本上缺失的知识,在我脑中勾勒出更为完整的历史全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越读越深,我愈发觉得这是一本“欧美吹捧史”更甚于“全球通史”。作者们的眼界的确广阔,但依旧在白人至上的思维里固步自封,不知是否因为地域或语言或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等等的隔绝。尤其是世界大战前后,放大对“非我族类”的贬损与其所受侵害的无视,对帝国主义的可耻行径避而不谈或堆砌借口,对欧洲传统老牌势力和美国进行各种跪舔美化。我承认近代欧美确实非常先进,方方面面几乎都走在中国之前,但作为历史学家,双重标准和将道听途说的言论轻易载入史册是否有失偏颇呢?好在最后几章抛开政治逻辑,专心讨论经济发展、科学发明、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也算有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