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笼子读后感篇
近些年来关于汽车的新闻,除了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当属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了。然而,让人工智能顶替人类驾驶员,还需要很大的努力。要分析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的区别,我们首先要了解知识的构成。
所谓知识,其实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前者用于模糊决策,后者用于陈述事实。我们人类可以轻松的驾驭两种知识,但是,如果你仔细去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大脑一点都不高效。我们要通过十几年的学习,通过无数小时的练习才能形成隐性知识,用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问题。我们可以很快地,通过所谓的“直觉”来判断一个事件。
可是,计算机不能,因为它不明白人类的道德和思维。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在非常友好的路线上高效地行驶,但是遇到突发情况,或者需要瞬间决策的时候容易卡壳。例如,你开车路上遇到了一只狗。爱护动物的你会立刻刹车或者转弯以避免撞到狗。在你的心里,这只狗的性命值得你去冒险。可是,到了计算机的黑白世界里,最初的人工智能恐怕不会认同你的想法。因此,Google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计划推广到个人用户,暂时用于长途卡车等项目中。
随着人工智能的再起,我们有了软件和硬件环境以支持深度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让计算机可以通过显性知识来完成人类隐性知识的任务。我们认为只要计算机运转得足够快,就能做出判断和决策,如同人类大脑一样。
「2」
不过,对于计算机是否取代人类,我们暂且不用太过悲观。毕竟人类是几百万年进化而来的,在没搞清楚我们自己的大脑之前,计算机仍旧会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它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最有效的帮助——分摊任务。
我们人类历史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就是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的更迭。当然,人都有私心,当我们试图评价劳动的价值时,不免会产生认知的偏见,于是就有了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对于内心的需求,每个人都不一样。这种需求的形成,伴随着长期以来的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你可能会在工作中抱怨,自己明明任劳任怨,但是薪水却不如刚入行的年轻人。亦或者说,你到商场里购物,朋友喜欢的东西,你明明知道它对自己暂时没什么用,却也跟着买了回来。心理学上称之为“错误的需求“:我们容易对本不喜欢的事物产生欲望,容易对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产生好感。
回到财富的分配上,自动化的出现让我们更有效率地去完成任务。但是,为此我们需要付出代价,从而失去了自由感。同时,我们也很难评价自动化给我们带来的成本,毕竟计算机是不用你给工资的,那么你的财富又要如何衡量呢?
「3」
为了抵抗自动化带来的暂时痛苦,例如失业,从工业革命开始就不断地有各种组织和机构声称要进行“毁灭机器”的运动。然而,事实上,一切的抵抗都是徒劳,人们最终会默默地接受一切,改变社会结构,改变自身。
当机器人进入职场之后,人们开始担心新技术会把中产阶级赶出职场。诸多科技评论书籍和作者都谈到了,白领的灭绝与计算机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科幻小说的作者们利用丰富的想象力认定,机器就是人类能力退化的罪魁祸首。
让我们再回到现实,机器进入职场到底给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什么变化?机器不需要工资,不需要休假,而且可以不断进行更新换代以满足需求。原本依靠简单经验的工作,将慢慢沦为低收入工作,最后变成了可以兼职的工作。
不过,仔细看看互联网爆发之后的历史,尽管很多工作已经被自动化替代,但是我们发明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单单从软件工程师的角度来说,我们所要用到的机器语言已经有几十种,每一种都有它的市场和特定用途,这在十几年前是不能想象的。
「4」
自动化的历史来看,最经典的人和机器的博弈就是飞行驾驶了。大约100年前,飞行家斯佩里就搭载了第一台拥有陀螺稳定器的驾驶仪进行了飞行。然而,受限于各种人为因素,美国军方花了20多年才将自动飞行系统完善起来,并推广到商业飞行。
毋庸置疑,自动飞行为航空业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从民航客机到无人机,从民用到军用,其地位大幅提升。可是,自动飞行对于驾驶员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降低了飞行员的疲劳程度,解放了双手,让他们可以实现更加细微的操作,然而随着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飞行员慢慢变成了仪器观察和维护员。
几十年来,商用飞机开始搭载各种电子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并且提供更加优良的显示技术以让飞行员进行检查和维护。渐渐地,原本的飞行机组中,报务员、导航员、飞行工程师等等依次离开了飞行舱。要不是商业飞行员行会的极力争取下,恐怕也不会剩下现在我们看到的机长和副机长的组合了。
飞行过度依赖自动化将让飞行员的技能退化,也就是姿态感知能力的退化。在历史上,我们多次看到由于突发飞行故障,飞行员失去了姿态感知能力而进行了错误判断,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
到了现代飞机工业中,飞行员看起来已经不是一个必要的职业了。他们或许会怀疑自己到底是机器的主人,还是仆人?自己是一个表演者,还是看着机器表演的观众?但是,事实是,飞机最终还是由计算机来掌握,当飞行员失去了对周围环境和飞行姿态的感知能力,就只能听由机器来摆布了。
就这样,飞行员坐在了一个玻璃的笼子里。等到人工智能接管了飞行,他们便成为了一座吉祥物。如何让我们逃离玻璃笼子,各位可以找来这本书看看。
我们的时代充斥着物质的舒适和技术的幻想,同时也弥漫着盲目和阴郁的情绪。
这本书主要讲了随着计算机自动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普及下,人们自主能力的丧失以及潜在的精神危机。比如智能驾驶的飞机出现,驾驶员的工作注意力以及操作技能下滑,智能的数据分析出现,医生不用凭借经验来诊断,而自身的医疗技能也在退化,还有像律师也不用自己去分析证据的证伪性等等,在各个职业岗位上,越来越多的软件辅助我们分析,甚至作出决策。我们自身能力退化的已经远远不及一个古人,高度依赖导航只会让我们方向感退化甚至丧失,人被技术高度异化。
在智能背后出现的精神危机更不容小觑,例如微信朋友圈,包括微信读书,对潜在好友的统计“发现”,提供“喜欢”按钮和其他可以表达情绪的可点击的按钮,将耗时的人类关系自动化,他们实现了复杂人际关系的流水化,这样的无缝分享”剔除了社交中的自觉努力。但是,把速度、生产力和标准化的想法强加给我们的人际关系也让人感到厌恶。人和人之间最有意义的关系并不能通过市场上的交易实现,也不是程式化的数据交换。人类的关系要求信任、礼貌和牺牲,但是,在技术统治论者看来,这些都代表着低效率和麻烦。我从来不觉得点赞之交本身有什么现实的感情意义。
这本书前面介绍很多自动化技术,还大多是谷歌的智能技术,满满的宣传广告,后来在探讨技术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引用了阿伦特和庞洛梅蒂的思考,还是比较深入的。
一个没有劳动的劳动者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无事可做。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能比这更糟糕了。(阿伦特)
梅洛·庞蒂所说的“人类生活的场所”变成一片荒芜。层出不穷的智能交互像药物一样麻痹了神经系统,控制了我们最重要的中枢神经,让我们的身体适应现在这个受限的环境。
当我们因智能化技术的快捷高效而痴迷沉醉的时候,当我们自认为会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无所不能的时候,作为互联网浪潮的“逆行者”,美国思想家尼古拉斯·卡尔却保持着清醒的思考。在他看来,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和计算机包围着我们,使我们仿佛生活在被束缚的“玻璃笼子”里。我们因此会“退化”掉很多人类本身的能力,变得愚笨茫然却浑然不觉;我们的职业分工与内容会因此改变许多,且得失未定;我们丧失了很多单纯的快乐,劳动的、分享的、探索的、感知的快乐,我们舍近求远、缘木求鱼……更重要的是,当“机器人”背后的代码隐藏得越来越深,当整个世界都在机器操纵之下的时候;当我们将毫无道德感的“机器人”推上决策地位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失控的危险非常值得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