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读后感400字篇
唐·吉诃德读后感400字 第(1)篇
看到知乎上的一个评价,《堂吉诃德》本身是一部好书,但是这个版本有问题,删减了很多,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我有借杨绛先生翻译的那一版,但是现在太懒了或者说图书馆太乱了,不好找,我也就懒得去了,直接在这上面看了。
这个在上古代文学时,我记得韩元老师有和我们说过。塞万提斯在创作《堂吉诃德》时,希望横扫当时盛行的不切实际的骑士小说(类似于中国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堂吉诃德》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塞万提斯的主观意图,但他的这个目的显然已经达到,《堂吉诃德》“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定要跌倒了”。
堂吉诃德的行为往往能受到读者奚落而感到愉悦,他受骑士小说的毒害,会让自己爱上一个未曾谋面的农家姑娘,会把风车当作巨人,会和自己想象出来的魔法师斗争……他的骑士道理念和骑士道幻想,在聪明人眼中看来都是那么荒诞不经,好比孩童不切实际的雄心大志,总惹得成熟的大人来逗笑取乐。堂吉诃德在被他人欺骗时尚且不知,依旧那么义无反顾,自己都快把自己感动了,却只能惹得别人发笑。
整部小说从始至末,堂吉诃德的参与除了强迫释放了那一帮囚犯,对于他想帮助的任何人没有过一丝半点的直接收益,他们对于堂吉诃德的拔刀相助甚至还有点儿不乐意。堂吉诃德再次遇到那个被打的孩子时,满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可是那个孩子却认为游侠骑士不该多管闲事,“但愿他们游来游去,对自己也大有好处,就像对我的一样好”。因为在堂吉诃德走后,这个小孩又被重新绑在树上,反而被打得更加厉害,他认为这全是堂吉诃德的过错(这一情节作为对金庸武侠的批判相当有力)。
堂吉诃德的伸张正义在旁人看来只是一场荒唐的闹剧,可是在他自己却是严肃的。堂吉诃德自始自终都希望恢复黄金时代,认为“古人所谓黄金时代真是幸福的年代、幸福的世纪!这不是因为我们黑铁时代视为至宝的黄金,在那个幸运的时代能不劳而获;只因为那时候的人还不懂得分别‘你的’和‘我的’。在那个太古盛世,东西全归公有。”这是堂吉诃德的理想意图,也是他毕生的追求,这种过时或者超前的理念本身就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何况凭他一己之力。
不仅如此,他按照骑士小说的套路,让自己爱上杜尔西内娅,并荒唐地认为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子,而事实上杜尔西内娅并不漂亮,甚至是一个结识粗壮的女子,堂吉诃德为了这么一个近乎假想出来的人物,对周围女子的爱意都敬而远之。这份忠贞不二本是让人敬佩的品德,可是塞万提斯却给他抹上了小丑的面具,不光他的意中人只是他自己的想象,就连那些表示爱意的女子,也只是出于堂吉诃德自己的一厢情愿,或者是为了看他笑话而去戏耍他罢了。
这些小丑式的荒唐,这份严肃,使得堂吉诃德显得更加可笑与滑稽,但最终也让他获得了怜悯与尊敬,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富有浪漫情怀,希望社会能够得到更多的正义,他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不过“要教未来赶早在当今出现”,两人的行为出于同一个无法实现的崇高意图,占据善、恶的两个阵营,同样的悲壮。
像堂吉诃德这样的人物有很多,《罪与罚》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卡列尼娜,除此之外,包法利夫人也是其中代表。
包法利夫人更像是女人世界里的堂吉诃德,爱玛出场时显得相当富有青春气息和魅力,她和堂吉诃德相比要更加激情盲目一些,爱玛天性情感丰富,她爱看爱情小说,追求“感情的刺激”,和《红与黑》的德·拉莫尔小姐一样,对英雄有着热烈的幻想(甚至在和情人会面时,幻想和现实的落差同样让这两个人对情人表现淡漠)。
所以在爱玛和夏尔·包法利结婚时,她以为她爱着他,也以为爱情会给她带来书上说的那样的欢乐,可是并不尽然。爱玛“讨厌和现实生活相仿的平庸人物和平淡感情”,她自己也尝试过对丈夫产生感情,但始终都不能接受这么一个既单板无能也无野心的伴侣。在经历过一回侯爵府上的舞会后,这种激情幻想的生活触动了她的内心深处,爱玛彻底对夏尔不再抱有希望,转而追求热情的爱,无论是和莱昂还是鲁道尔夫,她都能够很轻易地产生爱情,并且挚热得让人害怕——她是在以自己的爱情去抗议她丈夫,抗议这枯燥到令她绝望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由于不顾一切的爱情,被商人勒儒害算,花光了丈夫的所有资产,欠下一大笔债,落得个身败名裂,最终只能以自杀来结束这个对她的情感无以回报的世界,像极了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或者说安娜像极了包法利夫人)。也许都意识到这样理想化的人物在现实世界面前是不可行的,也渺小荒唐得不足道,塞万提斯给堂吉诃德的落幕和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同样是死亡。
塞万提斯在结尾依旧恋恋不忘痛斥“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也许也是不忍心看到堂吉诃德在最后都抱着愚昧的幻想踏入坟墓,堂吉诃德终究还是在临死前拥抱了真实,醒悟了一回——“一生惑幻,临殁见真”,他反悔了以往疯癫的行为,“对骑士小说深恶痛绝”,立下遗嘱后,“安详虔诚、卧床而死”。如果小说能和现实一样设想,如果堂吉诃德能醒悟而不死,关于多年之后的结局,东东枪的一首诗在这里也许刚好适合:
“所有的马戏团都经营不善,
做了半辈子小丑的小丑改行了。
新工作很体面,
是在快餐店里卖汉堡。
没有人鼓掌,没有人笑,
没有人需要他翻跟头,摔跤,
或是做鬼脸。
小丑后来写了一封信,
寄给当年还在马戏团的自己。
他在信封上写着——
‘马戏团 小丑 收’。
他在信里写着——
‘我一切都好。只是想你。’”
或者北岛的《波兰来客》: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唐·吉诃德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技进步带来了空前丰盈的物质享受,却让人迷失信仰荒漠上。看见如此之多的人羡慕称颂主人公的率性,不拘一格,却单单忘了他“令人艳羡”的勇敢是否匹配上他起码得公德心。如果说仅仅有“勇气”就是勇敢,以崇高的动机冲抵行为的非法性,那么所谓杀人放火都可合理化。堂吉诃德“破坏他人财产”即攻击风车,杀死别人的羊羔;危害公共安全,即放走罪大恶极的囚犯等等,无一不是充满嘲讽。而最后的旅店的合家欢在我看来是本书最为不合理的部分,即便在整本书以荒诞为卖点为掩盖,所有人莫名其妙,毫无铺陈的聚在一起,更多的是为了给堂吉诃德众多堪称犯罪行为的美化,或者说照顾了读者的情绪。以上,批判一些人价值观混乱,曲直不分的矫揉造作。当然,讨论堂吉诃德,非黑即白是不适用的,这是一个为名声所累的绅士,和他的仆人桑丘的动机恰恰相反,君子之剑既可伤人,而在伤己上亦是毫不留情,如同堂吉诃德多次负伤,最终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也是我唯一欣赏他的地方,即便最迷乱的时刻,堂吉诃德仍旧在不同场合表示出了对信仰(上帝)的敬畏,对承诺的坚守,尽管这也是他的气门(弱点)。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比作现代的玄幻网络文学,极为契合,千篇一律,毫无价值,泛滥成灾。而堂吉诃德本身就是抱着终结这种荒诞局面的初衷与使命,最终不论情愿与否,结尾一章,堂吉诃德弥留之际的幡然悔悟点破了这类书籍的危害:惑乱心智。就历史背景而言堂吉诃德死得其所,就其人生而言,堂吉诃德圆满。哀而不伤,恸切人心。
唐·吉诃德读后感400字 第(3)篇
一个人认真的做着别人看来荒唐的事,且全心全意一往无前,这总可笑而且可悲的。唐.吉诃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由于完全沉迷于骑士小说,虚妄的将现实世界当成骑士小说中的世界,认真的把风车当做巨人来劈刺,把旅店看成城堡,把罪犯当成需要解救的受难者,虚幻的爱人等等,一本正经的践行着所谓的骑士道,要闯出一番天地,扬名立万,成为伟大的骑士,但每每遭受挫折而狼狈万分,一事无成。这是一个将现实和想象混淆了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精神病人,在现实世界中疯狂而认真的去践行自己的想象世界,所以处处碰壁,每每头破血流,而且也时时成为他人戏谑的对象。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活在新时代里却想象着旧时代美好的脱节者,追寻着旧日的梦想,却已没有旧时代的环境,所以到处都会是尴尬。唐.吉诃德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不合时宜。但他最终清醒了,回到了现实世界,按现实世界的规则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程。书读起来顺畅而有沉浸的感觉,应该是不错的吧。[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