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篇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 第(1)篇
读书本身便是学问
一本较为经典实用的,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值得一看。
如书简介,作者范寿康,曾任浙江春晖中学校长。在职时主持编修此书。许多理论较为经典,当然,相对的,也有比较落后的。其中有梁启超、胡适等人关于读书的见解与方法。是否适用于个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书共计分为八个章节,除却前三章为编辑者言、序等内容外,我重点推荐第四章“为学的目的与方法”、第五章“我们怎么学习国文”。第六、七、八章依次为历史地理数学等等学科。本书成书时间约为1927年-1930年之间,过去近百年,我国部分学科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所以个人认为,本书关于国文的学习方法,是较为经典的,其余应多加斟酌。
怎么读书,是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之前的问题,应该是读什么书。我很赞同下面的观点:
学者、出版家傅璇琮说:“我觉得读冷僻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冷能避俗。”——本书第一章编辑者言
过去两年,有时候读一些畅销书,或者是新书,体验和观感都不大好。我很难说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有背后的推手,商业炒作,又或者是其他。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一本书很多人说好,那么刚读完的人,也许就很难真实表达自己的体验。我举个不大恰当的例子《摆渡人》,这本号称全球畅销的书,在微信读书中评分颇高(8.0 数据截止2019.2.9)。我读了两遍,依然没读懂,我没能读懂这本书到底是表达什么,也读不懂评论中的治愈和感动乃至于灵魂升华到底是怎么读出来的。
好书未必是最热的,但我想,总会被发现的。
本书介绍很多名人对于如何读书的解读,例如下文斜体系原文摘录,梁启超对于读书的分步理解。
梁启超对于读书的分步理解
对于书籍,要有一种求得的兴趣,固然是了;但更要有一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我以为可分作五步:
第一步预备。当我们未去翻读那一本书之先,应有一种预备。将那本书中所要讲的,想像一过,不论所想像的与书中对不对,经过一层想像,便容易发生映像。这就与画图画的先打轮廓一样。
第二步吸收。预备既好,翻看书本从事吸收。这时要将所论的大体概括起来,一齐吸收到眼底。所用的精神,要像蜜蜂在花蕊上吸蜜一样;并且还要注意规则与条理。
第三步疑辨。既吸收了,对于所得要设疑辨难。辨清楚重要不重要,正确不正确,那重要而正确的便将他记录下来。
第四步记录。记录(Take Notes)不一定记录在纸上,有只须印证在脑子里的。然记录原所以帮助记忆,故很有益。不过那一种受用的学问,不但徒望其记得,还以能完全领会而实行为是。朱晦庵说得好:看书不可仅过目而止,必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得到义理与践履处融会,乃为自得。 即指受用的学问说。
第五步运用。学得之后,当求所以运用。运用就是一种复证。或以其所学为朋友谈说,或用文字系统地写出,这都是运用之妙法。待运用之后,所学才真是他的了。
陈文恭《豫章书院学约》
——凡读《通鉴》及《紫阳纲目》,读某帝毕,即须从头检点,记其大因革,大得失,宰相何人,几人贤而忠,几人奸而佞。统计一朝盛衰得失之故,如在目前,然后看第二代。阅二十二史,如看本传,须看其何时出仕,居何等官,有何功业,殁于何年。统计一人之始终,如在目前,然后再看他传。如此则读史,虽不能全记,而规模总在胸中矣。
本书也可作为工具书使用,文中介绍了各式各样的书目,不止百余本。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关于如何读书,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这个人比较懒,一般不愿意去向这些。引用一句,作为结尾。
“读书如人饮酒相似,若是爱饮酒人,一盏了又一盏吃;若不爱吃,勉强一盏便休”。
2019年02月09日
于福建泉州
2019年读的第13本书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 第(2)篇
整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先讲述总的学习方法,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学科阐述对应的学习方法:历史、地理、数理化、绘画、音乐均有涉及。
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文章是:
1. 陈东原《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如何用研究的方法读书?
2. 林世望《学习中不可少的步骤》——如何学习?
3. 何仲英《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国文学习的步骤?(立程限;做札记——讲得特别详细;读书会)
4. 夏丏尊 《作文的基本的态度》——“六W”写作法
5. 朱经农《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如何学习历史?
6.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如何研究(学习)历史?
7. 王伯祥《我们怎样去研究地理》——如何学习地理?
我们怎样读书读后感 第(3)篇
201821《我们怎样读书》(范寿康1896-1983):此书最早刊行于1934年,是一本指导青少年如何读书学习的书,涉及到国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作者都是很有名的人物:梁启超、胡适、丰子恺等,是名副其实的“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已过80多年,其中道理却不因而落伍,反历久弥新,尽显“民国范儿”。
1,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办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
2,读书的事,不合时宜,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冷能避俗“。
3,书籍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文字记录,关乎心智、成长和品味。
4,看书不可过目而止,必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
5,聪慧的青年,若不愿勤苦,漫无目的,往往一事无成,倒不如鲁钝之人。
6,读书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7,观书如交友,久与之习,必有熏染。
8,国人一面喜欢武断,一面又不肯怀疑。
9,中国研究历史的人常常野心太大,人人都想编一个中国通史。
10,学画最重要的因素:谦恭的态度,忠实的观察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