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读后感篇
读完本书前前后后花了15个小时,若是让我静下心来专门读这么久,想来是很难做到的,然而利用坐车、休息的“碎片时间”,不急不躁,却较为轻松地读完了。正如老子所说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本《古文观止》,起篇为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末篇乃是梁启超所作的《少年中国说》,一共225篇古文。文章体裁以散文居多,骈文名篇也有不少。与网上查的正版有所不同,应该是后人在原书的基础上有所增删。初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哇!这篇眼熟!这篇学过!这篇我背过!一查才知道,原来《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本来就是二吴给私塾的学生作的选材,取“古文观止”的意思是这些文章是古文里水平最高的文章。当然文章好坏这事儿因人而异,不过书中各篇大多是流传千古的美文却一点不假。遍观全书,《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使人明苛政厉税之可怕,《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祭妹文》使人感受到追念逝者的悲痛,《口技》、《核舟记》使人晓古人技艺的精湛,《归去来兮辞》、《赤壁赋》使人超脱于俗世之繁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使人哀叹士子为公之心的博大,《讨武檄文》、《少年中国说》使人领会振臂高呼的感染力......而最令我感慨之处莫过于,之前自己读书太少,依着电视剧里得来的刻板印象笑古人迂腐,落后,其实是自己不懂的太多。古人不迷信,不信请看《越巫》;古人重旅游,不信去读《送何太虚北游序》;古人也不痴迷儒道,不信翻开《日喻说》......由此看来,自己真是“下士闻道,大笑之”了。看来以后还是要多读古文和历史才对。
另一个方面
突然不知道应该要怎样来评价这一本书,我是因为老师的推荐才开始看这个一本书。而第一个故事就是曾经学过的内容,教材上说,郑伯就是一个虚伪的人,因为他的那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和他对母亲的态度。
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的。
直到我看见了一个作者写的关于郑伯的看法,他说他的老师说“没有人生来就是坏的,郑伯这样子,并不一定真的就是虚伪,我相信,他在要跟母亲决裂的时候,也一定有着难过,所以想要挽回也是很正常的。”
我们不一定非要相信人性本善,可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人心易变却也相似。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想,郑伯其实是想要给段另一个机会呢,在与母亲决裂之后后悔了呢。虽然我不相信,真的会有这样子的“其乐也融融”这么夸张,但那也是别扭着的示好啊。
评论:排版挺好的,注释也非常全
什么年纪读什么书,自初中毕业才开始读书,先读四大名著,再读各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然后沉迷金庸古龙,接着喜好王朔韩寒还有近代名家的随笔。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受手机及大众传媒的影响,纸质阅读渐少,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读了豆瓣top250,除了个别畅销书实在不堪一读,基本扫光。不过这一阶段读书印象很浅,能记得的只有奥威尔的《1984》和傅高义的《邓公传》。然后的阅读主要来自知乎,通过知乎了解人间百态,不过现在知乎的阅读也弊病频现,无论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辩论还是关于日常公共事件的讨论,既熟稔知乎主流的舆论方向,也有自己坚定的价值判断,客户端便如鸡肋。想回归阅读却遭遇无书可读的窘境:小说远没有生活有意思,政经和生活随笔散文乏善可陈反不如刷知乎刷微博,历史与传记更是与政治纠缠不清毫无真实可言。只有回归经典古籍,在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古文里偶尔还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