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读后感400字篇
终于可以兑现承诺,认认真真的将我的浅见略述一二。之所以以这种语气开始,无非是为了装装穷酸书生气,接下来才是重点,我会用大家听得懂的人话说。
前段时间看过中国有嘻哈的伙计们也许都还记得,10万分之一概率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决赛产生了两位冠军。这里先不扯内幕不内幕。既然这样的事情可以发生,那我们就不能够忽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
我对此书中的三个基本法则的另外一种解释是:个别人物法则对应的是个体心理学和大众心理学,附着力因素对应的是传播学,环境威力法则对应的是社会学。而只有对上述三种学问有过基础涉猎的,才能更好的驾驭此书的内容。
既然引爆点,此书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另外一种打开方式,那如何将这种事件解读的思路融入到我们实际生活?
对于碎片化这个概念我们已经听烦,但是,我们也确实是这一碎片化时代当中的一个链接者,我们通过微博与外界维持着弱关系,我们通过个人微信,周边的人维持着强关系。而我们总希望我们发出的内容能够更多的得到积极的回应,这是基于我们个体的存在感的需求。 很多的人在这种时代与别人产生着复杂的,网络连接,但是确实空虚的。他们需要这样的存在感,但是他们不懂得通过怎样的方式能够刷曝存在感。这在个体心理学研究方面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现在与周边的朋友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交关系,不仅仅是只要尽最大努力就能够做到的,总想着一定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够达到目的,这往往是笨人的方法。我们需要找到交往的引爆点。
如果你的微信朋友圈是有许多复杂背景的人组成的,那么仅仅依靠某一类型的个人信息,就想引爆所有人的关注,那等于痴心妄想。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对友圈当中的朋友进行一个有意识的分类。这是因为我们的所有朋友都是通过很多不同的场景和通路认识并连接的。 有同乡,有同学,还有同事等。我们需要找到与这些不同标签的人,有共鸣点的信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还要设法让他们感觉到,只有跟你深入的沟通才回源源不断地获得更深入该方面的内容。即所谓的社交价值。这也是一个自我外部性的体现,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一定是外部性的,其企业提供的所有产品及服务,大多数都是服务于外部人员,如果企业的相关服务和产品用于自产自销,那这样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也不能称其为企业。
我现在特别想,用此书当中的相关观点,分享一下前段时间大火的战狼2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是什么引爆了人们观看战狼2的流行潮?从截止到现在的票房来说,估计近2亿人次到电影院去看。而我通过权威清博大数据挖掘分析看出,绝大多数人都是在25到34岁的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我们既然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如果只是犀利糊涂的看了看热闹,感受了一下国家自豪,那也真算的上是对人生是简单爱了。
其实这里面也许隐藏着更多让人值得思考的东西。
个别人物法则。引爆这次流行潮的不能忽视的是个别平台和个别公众号,起到的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截止到今天上午十点。清博大数据挖掘到的有关战狼2的微信内容多达215334条,微博内容多达228623条,报刊内容多达1872条,论坛内容多达162739条。网站内容更多,不再列举。微信个人号达到70835个,微博个人号达到38799个,其中超过千万级的微博号多达85个。
其中,微信公众号里。具有政府媒体平台属性的有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具有商业组织平台性质的有一条,轻能量,职场充电宝。个人公众号有,深夜娱乐八卦,电影派,兔two酱。
微博与微信类似,分别有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公安部打四黑除4害,微博管理员,头条新闻。我的偶像是二哔,高晓松,王珞丹。让人惊喜的是,还有一个微博超级大号延参法师,就连出家人都不淡定了,可见这次潮流有多么猛烈。
附着力因素。我将这部电影具有的超强的附着力,归结为国家自豪感。电影的内容深刻的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国家自豪感。如果你也觉得仅此而已的话,那我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哪儿来的这么强烈的,国家自豪感?类似的电影湄公河行动,虽然在国家自豪感上做了一定的渲染,但是,不如战狼2渲染的如此强烈,所以达不到同战狼2同级别的引爆量级。仍然不能忽略的是,现代教育国家在近代屈辱史的全民教育的大力推广,那段屈辱的岁月,即使到了我们这一代,也绝不想在自己的身上略微的体验到一点点。国家取得如此巨大的教育成果,我感到十分的自豪。
最有意思的就是环境威力法则。在这里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氛围法则,即所谓的社会群体压力。试想,如果身边的人或媒体告诉你,快去看战狼2吧,你会体验到强大的国家自豪感。我想我们基本上都是无感的,我们对于这种空泛的理由从来很难会导致我们采取行动。所以,我想一定还有更深层的被掩盖的理由。战狼2,我看了两遍。其实类似的打斗的战争场面,我们在一些美国大片当中已经见惯不惯了。而我们对于电影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我们坐在电影院的时候被电影唤起了一种群体意识,它促使其向外分享那种体验。这种群体意识将会在电影结束后被观众传递到影院之外的群体中,这样就会对未观看的人产生一种群体压力。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虽然与外在产生了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很多都是弱关系,所以很多人会有一种被隔绝了的孤独的感觉。这种感觉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需要一种被群体接纳的情感进行补偿。而如果不采取与群体,相同的行动。当身边的人在谈论,有关电影的相关内容的时候,自己可能会因为插不上嘴而感觉到不被群体接纳的一种失落感。与其如此,为什么不去看一场呢?
我对引爆点一书还有一种自认为全面的认识。作者说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取巧之技的审视世界的新方法。我们在利用取巧之计时首先早已具备基本的日常条件才能够通过取巧之技引爆事件,而取巧之计的预期效果,较通用方法,更难以预估,也更难于说服他人,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接受和执行这种取巧之计的人一般应当是直接决策者,而不是一个说客,因为说客难以说服真正的决策者,也就是金主爸爸。
好啦,这么有价值的逼逼就到此为止吧,我也该去公园儿去维持我的强关系去啦!
《引爆点》n核心观点n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貌似无法改变,其实背后只要找准一个点,轻轻地一碰,这个世界就能够倾斜。这个点,就是“引爆点”。流行并不神秘,找对了方法,制造流行,是完全可能的。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的影响因素上。核心内容n创造流行的“流行三法则”n一,附着力法则;n二,个别人物法则;n三,环境威力法则。流行法则一:产品一定要有附着力n附着力法则告诉我们,信息如果想要快速的传播,光靠良好的内在是不够的,或许你在某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地方对信息做一下改进,就会让信息变的令人不可抗拒。1、附着力法则:n是指在同等条件下,附着力越高的信息引爆流行的可能性越大。它揭示了被传播信息的本身特征。附着力的特征:易传播,能自发传播,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快速传播。2、产品如何实现附着力n让信息具有视觉化、具象化和可操作化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引发非线性的几何级的增长,实现突然而全面的爆发。案例:十年前ipod的附着力信息“将1000首歌曲装进你的口袋”n流行法则二:找到传播中起关键作用的“个别人物”n个别人物法则告诉我们:既然社会中存在一些能发起流行潮的特殊人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传播过程中找到这三种类型的特殊人物。1、流行第一步,发现产品价值,找内行n内行:不局限为专业人士,确切地说应该是产品价值发现者。比如:小米手机的第一批核心粉丝,是精心挑选的刷机达人;做推广手机,找专门做手机评测达人,比如王自如;做旅游产品推广,找旅游圈中资深驴友队长,邀请他们体验评价。案例:手机软件“足迹”如何火遍朋友圈n2、流行第二步,扩大影响力,找联络员n联络员:是指关键的人脉节点,就像是流行传播中的放大器,他们让产品和更多的人联系起来。比如:罗胖。3、流行第三步,病毒式传播,找推销员n推销员:爱分享、爱传播的用户,发现什么好东西都会主动积极给别人介绍。流行法则三:环境威力法则n环境威力法则告诉我们,传播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我们要利用和创造恰当的时机、条件和地点进行传播,来影响用户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传播人群的规模,也会影响传播效率。1、外部环境能给我们带来暗示n时间、地点,当时的条件是什么,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因素都影响一件事情能否广泛传播。破窗理论:源自心理学著名的关于环境对人行为影响的实验,是指假如一个房间的窗户破了,如果没人去修的话,很快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各种各样的人打破。案例:iphone 7上市电商平台的预售页面设计n案例:Airbnb如何利用环境的影响力来创造流行,提升销售n2、群体环境的规模会影响传播的效率n150神奇数字:群体环境的影响力并不是无止境的,150是它的极限数量。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通道容量,受“通道容量”制约,人类大脑只能处理大约150人左右的群体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群体”的活跃人数超过了150人时,群体对成员的影响力开始下降。也就是说,要制造大规模的流行,应当先在许多可控制的小规模群体环境中制造流行。案例:facebook的社区用户平均数在120人n
关于干货:发起流行潮,需要把有限资源集中用到关键方面n1、个别人物法则: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是中转威力,把革新者、先期采纳者的意图转变成普通大众(早、晚期大多数)能够明白的语言,传染给大家n2、附着力法则:让人关注很简单,关键是让人记住并采取行动n3、环境威力法则:1)我们习惯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形和环境因素,其实环境中最细枝末节的方面能够扭转流行病或流行事件的发展;举例来说,一个人在清洁的街道或地铁里,可能比在肮脏的街道或地铁里更容易做个行为端正的人n2)智力容量&情感容量使得150人是最有效的组织单位,是组织成员能够形成互动记忆,然后让新的观念和信息在整个组织内部轻易传播开来nn关于重新审视的观点:1、取巧之计不是个贬义词,付出最小时间和成本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最好办法,当然选择要正确;2、世界并非我们一厢情愿直觉中的那样,不要只做一些自认为正确的事,而是有意去自检。变化是常态,所以有了创新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