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读书笔记篇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在我工作之后,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从长期来看,真正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其实不是他的学历,文凭,背景等因素,反而是他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品这些往往不被大家特别看重的地方。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职场新人也是这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现在要租房子,你会怎么办?
大多数人,可能的解决方案是,看看哪里便宜就去哪里呗。尤其是刚入职场的新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手头上没多少钱,所以特别喜欢选择价钱便宜但距离远的房屋。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会选离公司特别近的房子。为什么呐?因为好多职场号的文章告诉我们,你的房子离公司有多近,你升职的速度就有多快。所以就要住的离公司近一点。
但是,这两个选项真的有本质上的差别吗?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
确实,从结果上看,第二种选择方法要比第一种好一些。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住的近一些,通勤时间就短一些,自然也能留出更多时间工作和学习。但是,这个并不绝对。
我有一个很尊敬的老师,他在北四环上班,但是他却住在南五环。对北京稍微熟悉一些的朋友都知道,这意味着他每天的通勤时间两个多小时。很多人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他就说:“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在公司没法看书,在办公室也没法看书,唯独在地铁上看书特别认真。所以我就故意住的远一点,流出足够的时间读书。”
你看,是不是有时候住的远一点也有好处~
其实,从租房这件事我们看到一个细节,绝大多数人判断问题都是凭感觉或者经验(哪怕是别人的经验),但也有人做决定,是会多考虑一点自己的实际情况。你可能会说,不就是租房租的远近嘛,这怎么高兴怎么来呗,这有多大差别。确实,一般来说的确如此。但事实上,就是这个细微差距能够带来人与人百倍以上的收入差距,甚至会导致阶层的划分。
这其实就是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中讲的内容。
你可能听说过大前研一的名字,他是日本的管理学大师,被《经济学人》评为“全世界最重要的五位管理学家”之一,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日本人。大前研一一生著作等身,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戰略家的思想》、《沒有國界的世界》等书。在管理学上,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提出了3C战略分析模型。不过,他更有名的是提出了M型社会社会的概念,预言了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消失。
而在《思考的技术》这本书说,大前研一核心讲了一个内容,在新经济时代,学会独立的,科学的思考方法,是一个人能够不断成长,获得惊人收益的最重要的方法。
而所谓的。独立的,科学的思考方法,其实核心就是“麦肯锡方法”。
大家对麦肯锡应该不陌生。对麦肯锡方法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其实简单讲,麦肯锡方法的核心就是五步:“定义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分析问题——落实行动”。看起来很简单哈,但是,这五个步骤,几乎构成了你能见到的所有的商业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而如果你用好这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够大幅提升。
我们再来看租房子这件事,对于绝大多数人,租房这件事,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够租到一个便宜的房子?”而当他们了解了一些大多数人的做法之后,他们对问题的定义会变成:“如何能够租到一个离公司近的房子?”但是,对于那位老师而言,问题的定义其实是“住在哪里,机会成本最低?”
对于问题的定义不同,直接导致了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假设不同。
前者的假设是,找到一个价钱便宜或者离公司近的房子就可以了,而后者则会考虑,对于自己来说,不能读书和上班少坐两个小时地铁哪个机会成本更高?
之后的选择和行动都会有很大不同。
大前研一在书中讲到的故事,几乎都与此相关,找到关键问题,提出合理假设,寻找事实并落实解决方案,这一整套方法是帮助大前研一从一个科学家变成一个世界一流的咨询顾问的重要方法。但是,相比起我刚刚讲到的例子,其实大前研一讲到的要更复杂一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拓展了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提供了训练我们这种思维能力的方法。
这两点,就是我们接下来的文章要讨论的话题了。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逻辑不是意外而是能力
什么是逻辑思维?——书中这样说:因果关系与类比关系的区别就是逻辑思维。如果说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什么,那就是毫无逻辑的熙熙攘攘。在我们国家很常见,男性是辩证逻辑的动物,女生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这和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非常吻合。
逻辑思维的本质就是——有前提,有结论。而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推测、乱评判。帕斯卡留给世人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思考始于怀疑,怀疑可以促进思考。
转化思考的方式:个人行为标准不需要工作手册式的模式化,创新可能就是熟悉的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创造。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转化为自己认知能力。预测未来的能力就是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去思考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思考该因素可以持续的时间以及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切都取决于自身的想象力。《思考的技术》书中是这样定义“预知性”的:1.看清现在正在发挥作用的力量 2.并知道在未来是否依然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3.辨别出这个倾向是否会越来越强,还是维持,甚至转弱。4.预先知道目前在起作用的几个要素中,哪个才是影响未来最重要的要素。想象力和思考力是我们需要刻意锻炼的能力之一。
阻碍我们日常生活思考的重要因素是:生活的网络化、智能化。依靠工具而不是依靠思考,工具赋予我们提高效率的力量,却失去了生活的思考意义。思路决定出路,没有了思路,也就没有了出路。在充满危机与冒险的当下,我们缺乏的不是做事的技能,而是缺少揭发事物本质的动力和好奇心,缺少怀疑一切的心态和对固有模式的怠惰。企业和个人唯有改变既有的思考模式,放弃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迷恋,学习有创意的思考方法,方能导出正确的经营思路。
大前研一凭借他30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借鉴的思考方式,并提出了七种培养这种具有竞争力思维方式的有效方法:
1.分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弄清其中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2.为了证明假设的正确性,必须着手搜集证据,并分析证据,在搜集分析的过程中,会浮现各种问题。 3.思考在各种现象之中,如何找出真正的原因,绝不能在列举了各种现象之后就停止思考。
4.首先解决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抓薄弱为重点)。
5.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
6.科学实验,积累事实才能导出结论。
7.先分析客户提供的数据、业界的数据,做成图表,提出假设,然后再搜集并分析可以让自己的假设成立的证据。
书中很宏观的定义了成功模式的四个要素: 1.事业领域的定义必须明确。 2.分析现状进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洁而具说服力的假说。 3.专注于自己应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的选择,也应该专注其一。 4.不能忘记基本假设,排除已经发生的情形但不偏离原则。
思考很重要,逻辑也很重要,它不是日常的意外而是生存的能力。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逻辑老师推荐(3/5)
本书主要介绍了科学(家)的思考方法以及如何练习思考,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①区分假设和结论。
·假设最终的对错并不重要,关键是每一步论证都要严谨正确,那么结论就是正确的。切忌确定结论后再去证实。
·不轻信“权威”的结论,独立思考考证。
②区分现象和原因。
·通过实地访谈找出因果关系,切忌试图通过改变温度计来调节气温。
③通过逻辑进行论证。
·金字塔原理。
·先说前提,再说对策。如前提错,再改即可。
④刺激大脑思考。
·想象五分钟后的云彩形状。
·做“非日常”的事。
·从事“多重输入”的活动。
⑤预测未来。
·定清领域,基于因果,选择专一,不忘前提地将功能一一分解再预测。
建议阅读前先翻阅《金字塔原理》,配合《菊与刀》食用风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