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品行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近日,我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心有所触,文中的曹操,乃天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生的儿子也都个个可以在乱世之中独挡一面。汉贼,曹贼的也不知被骂了多少回了。可是我所认识的曹操与演义中可大不同:有谋略、文武双全,见识广胆子大,雄心壮志,就是有些好色,不过这与他的雄心壮志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一样的人物,为何有如此不同的印象呢?
我仔细琢磨,才得出一个结论:应百姓需求,写作时间是朱元璋洪武三年,当时百姓正脱离元朝的统治,但明朝仍在对元朝进行最后的打击,民众极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于是,一部极具政治目的的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了。其中,把仁厚、忠义的刘备吹捧至极,把奸诈、暴谲的曹操鞭挞至极。鲁迅也曾说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刘备则作为一个天生的领导者,百姓无不拥戴。所以说,《三国演义》中的话并不能作为历史参考资料。(但也不可否认它的文学价值。)
无风不起浪,如果曹操完全没有做过奸诈不厚道的事,作者也无法将其夸张放大,于是,我便开始了二次调查。
我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去琢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与现代作家袁腾飞所写的《汉末三国》。其中也有不少曹操的坏事,如:冤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拿掳来的群众当炮灰;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等等缺德的事也干了不少。现在我们看来可以说是残忍至极,但在当时则属于政治需要,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乱世之中,这样的现象不足为奇,但作者却抓着不放,一点点地夸大。
这件事过后,我想了足有一个钟头,曹操本应在后人之书里为堂堂的魏武帝,乱世豪杰。只因为他在攀登上极力的高峰时,脚下的白骨比其它二人多了一些,便遭后人不齿。可见比别人多并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吃亏是福有大气度的人方能成就大事,抛开曹操的种种不良记录。曹操在对阵袁绍之时,因实力悬殊,部下们几乎都给袁绍发过归纳信。当曹操打赢了战役以后,他大度地将信投入了火中。他这种大度不但加强了将士谋臣追随他的信念,还引得才子投奔而来。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大度一些,吃的亏终究都会化为你登上成功之顶的垫脚石。
还有一点,那就是读书切忌囫囵吞枣,我们应该带着批判的目光去阅读并思考。并结合多种资料去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
六年级:汪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