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篇
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我想谈的是故事之外的东西,也是灭一灭自己读书的“傲气”。
因为这本书我很早就知道,但是先看的是另外一本与之名字相近的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死去》,欧维的故事我本以为是一个对死亡进行审视的书,结果发现并不是,它像童话故事一样温暖。相反的,读完欧维,决定读这本书,我的态度是,为什么会有两本取名这么相似的书,作者抄袭?(这真是我的第一想法。)
读完后发现,原来这本书才是我一开始想读的对死亡进行思索的书,反而一开始受到了欧维的影响,总是觉得剧情应该那样那样发展,一开始还进去不了状态,如果两本书的内容换换,说不定我看得更欢喜。
但是,这不对。现在我知道有句话说,一个作者一个风格了。
以后看到弗雷德里克·巴克曼,你就应该想到他是一位温情小说家。
而本书的作者保罗·柯艾略事实上他的风格是哲思小说家,因为我发现还读过他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同样是很有启发性。
而且两位作者的国籍也不同,环境机遇也不同,为什么我会觉得两本书一样呢?男主人公换成女主人公吗?国内抄袭盛行……我也不想找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太骄傲不是一件好事,敲个警钟,认真读书,认真生活。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维罗妮卡决定自杀。这一刻终于到了。她仔细地打扫了修女院的出租屋,关上暖气,刷了牙,躺在床上。”开篇有一种“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的美感,引人深思神往。总体上讲文章人物情节错综复杂,内涵丰富,像《岛》一样从统一主线辐射出太多深刻的话题。作者对生活体悟深刻,金句连连,从对苦病入木三分的描述到各样人生的剖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所以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做汩汩而出的泉水,不要做一潭死水”,是“一次冒险抵得上一千个舒服安逸的日子”,是普通人为了确定自己的想法而进行艰苦斗争。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维罗妮卡后悔去死,维罗妮卡想要好好活下去,每一步都勇敢真实。作者经历过疯人院里的日子,于是将这个小环境描写得淋漓极致。维罗妮卡的自杀未遂,唤醒了家庭主妇背井离乡帮助他人的愿望,激发了 “叛逆”少年画出天堂影像的梦想……人物穿插出现着,扶持着,伴着对家庭、梦想、热情甚至误解等话题的沉重思考,为我们展开了一副宏大的画卷。“一次冒险抵得上一千次舒服安逸的日子。”n羡慕这种境界,可能如今无法达到,但不代表今生无法达到,共勉。
每个人都在隐藏着自己的想法与欲望,有的活成了超脱的高人,有的已经忘了自己的欲望而只记得记事以来所有的那些不可以做的事,不可以有的想法。
有时候,我们追寻生命的意义,又摆脱不了常人的约束。所以,我们只能疯了。
其实,不管是正常人,还是疯子,都只不过是一个群体,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正常人”跟“疯子”无非是个所谓的称号。
不到生命的倒计时,谁都不会坦诚的去面对自己。估计也没有勇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东西。
现在二十几岁的姑娘,选对象都是看各种条件,而不是自己喜不喜欢。他们说,喜不喜欢跟合不合适不是一回事。但是,你怎么又能确定喜欢跟合适的会正好是一个人呢?
只不过是,我们不敢终其一生去寻找罢了。
其实,不管是爱情,还是爱好,我们多少都会去衡量得失,其实,疯子才是最有勇气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