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读后感1500字篇
《采桑子·谁翻乐凄凉曲》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因书名,差点错过此书。这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家族的长篇小说,文字优美,回味无穷,不仅是一副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更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整体感觉,不矫揉造作,不卑不亢,此处无声胜有声,包罗万象,无论是京戏、建筑、美食、宝玉古董等都面面俱到,人物众多,但是不是《红楼梦》似的大气磅礴、复杂丝乱,而是简单明了的关系,清新易懂,平铺直诉,跟着作者的第一视角,丝丝品味,慢慢观赏,一个满族家族的没落。没落而不颓放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温不燥,是有大家遗风。从一个家族的没落,展现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
本书引用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赞为“时代哀音”)作为章节名称,把本该凌乱的短篇小说串联起来成为一部长篇,也确实有趣。
大凡人生,不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不知人生可贵。书中的王公贵族,生来富贵,衣食无忧,日常生活就是吃喝玩乐,嘻戏人生。而家道没落之后,之前的衣食无忧成为了南柯一梦,解放后自谋生计,各家忧喜各家愁。一切平静之后,原来所有一切都随历史在泛黄的纸上生冷僵硬。
大格格的痴戏人生,为了唱戏弃子不顾,为了知音(琴师)忘穿秋水。是真正的为戏而生,这货搁今天就是大艺术家了。
老大老三老四老七几兄弟之间,风雨潇潇雨未歇,世间恩怨情仇,释怀不易,真相难明。亲兄弟,可能就为了一些陈麻久事而反目为仇,晚幕之年能够明白彼此的重要,也是难能可贵。
二格格舜镅——爱情对抗家庭,跨出世家门,心似如焚烧,爱是终生果,家是心中肉,到死都不能得到封建迂腐的家人原谅,可能也是死不瞑目。
老姐夫一生为成仙修炼,大起大落之后,仍不忘初心,差点饿死,也认为是一种修行,老姐夫这一生未能得道成仙,也是一种圆满。
还有很多故事,不一一复述,每个故事都可以读到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人生感触。人生很奇妙,常常一件偶然的事,就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生有很多无奈,纵使不服不惧不扰,但是一番苦笑之后也能释怀。看过这么一段话:人不知自己的小,就不知世界的大。你扩大了自己,就缩小了世界,得失之间,其何如哉?读《采桑子》,最真实的感觉就是那个膨胀的自己原来渺小到如尘埃,他人踏足你的生活范围,也能扬起。
往事无迹,聚散匆匆。泪眼将描易,愁肠写出难。生于清朝贵族世家,祖姓为叶赫那拉的作者叶广芩离那个破碎飘零的清末年代不远亦不近,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经过革命磨练,并没有局限于大宅门内的深闺生活,因此从她身上并未看到皇亲国戚中那些格格们应有的端庄典雅,古板恪守,而是《采桑子》中那个活泼可爱、无拘无束的小格格。作者以金家最年幼的小格格为视角为读者展现了金家自清末以来,从繁荣到落魄的家族经历,颇有《红楼梦》之感。文学写作什么都能作假,惟感情做不得假,因作者曾从属于那一群体,所以每当读到那悲伤离合的瞬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忧伤和无可奈何的沉郁。至亲兄弟姐妹十四人,最后却落得反目成仇,兄既不友,弟便不恭,不恭不敬,亲情疏冷,甚至大义灭亲。书中最令我心痛惋惜的场景就数结尾处金家祖坟被刨那时。随葬的金银财宝在被刨出的瞬间便宣告了丢失;祖宗的骨殖却一块不少的晾在千硬的冷风中。曾经风光无限的贝勒王爷、格格阿哥,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知是世道变了还是人心变了。只叹世态炎凉,年华易逝。
作者叶广芩,一个出生于老北京皇亲贵胄、被亲人昵称“王八丫丫”,自幼聪明伶俐个性鲜明。在自身体验满清王朝倾覆,时代革命兴起、共和国成立,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后,用京味十足、感悟人性、是非清晰、栩栩如生、酣畅流利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皇亲国戚家族在时代变革中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如祖父及其太太、姨太太,父亲及其三个太太,娘舅及舅太太、舅姨太太,14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每个人的出身、性格、经历、故事、结局都不同。祖父姨太太年轻漂亮,来自妓院,进门就被太太关押虐待,死后破棺葬送;大哥背叛家庭,追随国民党至台湾升为少将,曾亲手杀害了同母所生共产党妹妹,乘七弟之危夺其所爱;大姐喜戏剧成痴,被丈夫抛弃,至幼儿惨死不顾;五姐追求婚姻自由,与大宅门决裂净身出户,后经出国留学深造,成为古建筑大家;七哥自幼爱画,循规蹈矩,残守祖训,刚正不阿,洁身自好,无固定工作与收入,病危住院治疗及死后送葬费用全由收入不多的作家老妹负担……。书中故事多多,情节错综复杂,语言生动感人,有观二遍之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