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读后感篇
十个人登上孤岛…与世隔绝的环境…心怀鬼胎的各人
狼人杀就这么开始辽…
还是有童谣剧本的限定杀人顺序和方法…
一个个死人的时候气氛还是营造的很好的…
试图拉拢别人又不得不互相猜忌 一直萦绕的死亡恐慌…
虽然可能不够悬疑?至少明面上法官一直是试图掌控局面的那个人…
而且一直到最后法官的独白都没能解决很多悬而未解的问题…
纵然自白里写了自己如何杀人…但是除了交代把枪藏在哪儿了几乎没有细节…
… …
具体的操作没有 时间线也没有 但就神出鬼没谁都没撞见 一切都很顺利…
… …
我必须承认,尽管有些不好意思,但我必须承认自己也被这种天性所驱使,我想让别人知道,在谋杀这门艺术领域,我实属天赋异禀……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厚道地笑了…
可能因为缺乏实感。你可以设想法官是个精神病人 脑补了一出好戏 就这样
我知道故事是虚构的 但正因为虚构才更要让人觉得真实不是么?
一个自诩正义的制裁有罪之人的天才变态杀人狂
却没有让人感受到精妙的罪犯的宿命感…
这让自白的结尾就显得很不够劲儿了
好多推理小说总会有那么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来审判着其他的坏蛋。他们化身正义,却手提屠刀,变相成为另一种杀手。想想那些法网之外的人替天行道,难道不是另外一种恐惧吗?就过程本身,十个小士兵,最先死去反而是最先解脱。所有人死亡的顺序,都是按照大家所犯的罪的轻重来安排,同样,他把自己也安排进去,他才是真正意义上是第十个死者,所以他同样明白自己所犯下的罪是最为沉重的。他用一场审判,甚至是一场一场的审判,彼此之间的审判,互相的猜测,不信任,恐惧,把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聚到一起,像是在完成一场特殊的仪式。他了解所有人的故事,知道所有的人的弱点,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这些。随着故事推进,一个怀疑凶手出现,而紧接着他就会用死亡证明凶手另有其人。凶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杀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确实做到了,这确实是一场完美的杀人游戏。如果没有全书最后的哪一章节,想必这会成为一桩永远无法解开的悬案。我也看了很多评论,看见大家说的一些bug1.法官红泥装死那个我觉得虽有点问题,但是依然有理可循,因为毕竟当时已经没有电了,法官为了能更好的掩饰过去提议的用蜡烛,最后死亡的时候身边才两根,大晚上狂风大作烛光摇曳,没有近身检查从而被瞒过是有可能的。另外就算被发现,他是可以改变后面计划的。2.所有犯罪过程并非事先百分百设计好,法官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际进展进行下一步行动,只不过他进行得比较顺利、或者说,也许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咱们最后看到的结果maybe是法官的方案B、C甚至是D!只是他把他的成功记录下来,而非有些人说的“怎么事情都按他想的发展”、“如果某某某没有按他所想的发展他就不能完成谋杀了”。事实是,如果没有按他所想发展,他会改用另一种方法完成计划的~当然,不可否认主角必须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机敏睿智,是个犯罪的艺术家!3.法官的信是在做完所有事情(除了自杀)以后记录的,而不是自己预先写下过程而按其实施的,所以说什么“如果被害者没怎么怎么样,就不能按照童谣完成谋杀”之类的话,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理论上法官有自己大体的犯罪设计,但是绝没有预言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怎么样,只是在合适机会用童谣内的方式下手,靠着自己的超强大脑完成完美谋杀。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一场十个“罪人”的“受罚”之旅…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总是有那么一截灰色地带去考验人性。 最后死去的不是凶手,但是凶手确实在最后死去。
沃格雷夫自小便充满正义感,长大后也如愿以偿从事了法官这一可以审判那些负罪者的职业。或许是由于命不久矣的原因吧,着迷的他竟然想要亲自来“审判”那些无法被法律追究责任的人,从而有了无人生还这样一个结局。就像许许多多的孤岛案件一样,作案者往往都是将所谓的理想放大为近乎扭曲的执念。
但回顾起来最令人回味的是最后的“心理实验”。就像布伦特说的那样
维拉作为十人里罪孽最为深重的那一个,所受到良心的审判也是最沉重的,尤其是在雨果发现之后。或许是为了所爱之人,又或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怎样,“杀人”之后会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而这种罪恶感会随着时间不断加强,最终在周围的人接连死亡之后,维拉也开始审视自己的罪行,选择了自杀。
在看到十角馆事件后的推荐才终于回想起来要看的书,算是孤岛事件的经典代表了吧,突然想再看一遍钟表馆了[嘿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