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100字
周末和儿子一起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因为这是一部献给父亲和儿子的影片,母亲就只负责网上买票,我负责观看。
影片所展示的场景和元素,对生于七十年代的父母很有共鸣感,触及了记忆深处的情感,很有带入感。主线围绕两条展开,一是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二是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
父亲是孩子重要的客体关系,当然母亲也是。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除了遗传生物因素外,也取决于和身边的亲人的互动方式,传递的价值观。阿德勒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一书中指出人的心理和精神总是在不停歇地追求,并带着自身强烈的目的,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本质性的事实。而人格的构建并非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个体主观看待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父母带给孩子的心理体验,潜移默化,都会成为孩子自己的一部分。但现实是,父母也是从小孩过来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自己的心智还停留在孩子的状态,我们一些以爱的名义给孩子的,可能并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正确的养料。对一个孩子产生影响,前提是需要有条件浸泡和时间陪伴。但现实中,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好像并不多,质量也不高,时间上没有留白,大家都在拼命的赶路。电影中的爸爸,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只是表达了导演的一种愿望,或者弥补内心的一种缺失。平时,大家都太忙了,没有闲暇,没有停留,没有留白,不允许有磨叽。来自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挤占了家庭的情感资源,很少有人做到像电影中的父亲,独善其身。
电影叫《银河补习班》,也是反映了现实中补习功课的普遍性。现在的孩子,没有补习经历的,都不是真正的学生,除非早早学业放弃。孩子实际有两套学习系统,一套是校内的,一套是校外的。父母是需要负责校外学习系统的遴选和采购的,扮演着经纪人的角色。高考状元,报导说从来没参加补习班,都是记者有意过滤过的。其实,从投入的资源禀赋看,我们的教育的产出效益并不高。每个家庭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每个孩子一出校门就进了各种辅导班,还有各种网课助学系统。父母们,本身也是现有教育的产品,也知道自身产品的瑕疵,也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对劲。但,就像乌合之众,只相信群体的力量,因为大家只有踮起脚来,才能看到前面的戏。
现实是,大部分人都要成为普通人。理想的教育,是否应该达成普通人能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和生存的价值。从宇宙视角回望我们生活的星球,除了尘埃,还是尘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出电影院,儿子拉着我的手,月光洒在他脸上,闪着光对我说:爸爸,明天让妈妈再给我报个暑假辅导班吧。
我心里暗暗佩服,还是妈妈更厉害些,用两张猫眼上买的打折的电影票,就给父子补了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