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1500字篇
书的封面虽写着历届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看看这本书,或许能在其中得到不少启发。
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而作者所在的国家又有着较为先进的工业文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者以较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标准,去衡量处于社会动荡时期的中国,显然是无法让人全盘接受其对中国人的看法。作者在书中对中国人的评价或许有失偏颇,但列举的有些事例实在是让人无法辩驳,因为即使是发展到今天的中国,仍能看到许多父辈的影子。
书中列举了许多事实去验证作者自己的观点,但唯一不足的是:作者既没有从中国历史发展根源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分析——为什么会造就出中国人如此这样的种种性格?
但总体来说还是十分荣幸能拜读此书,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人性格上的“缺陷”,又或者说是折射出了人性普遍存在的弱点。
尽管是蜻蜓点水,但是也足够触目惊心。
最近读的书都一直在一种要懂不懂的状态里。从西方学者的角度注视中国真的会有一种悚然一惊的感觉,而且会发现,很多特征,在当今中国仍然存在。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个“顺而不从”的典型,我可能看起来足够温良恭俭让(一个极力挣扎却越缚越紧的儒教徒),但是极端固执我行我素绝不改错并且自己还毫无察觉([嘿哈]不好意思最近才察觉的)。
最后一章作者说中国人只需要人格与良心,需要道德甚或信仰的力量。对于这一点我观察不深,只能说我认为我现在存在的社会,情况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正义有了普及正待发芽。
我最感兴趣的论点是,作者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儒教徒,后来到底是选择掺入一些道教还是佛教就和吃火锅到底调油蒜还是花生酱一样根据个人口味。我觉得作者说得不能更对了!因为我最近正处在这样一个撕裂的情况:对个人自由的极端向往在社会道德的各种捆绑中左突右冲。儒教徒的标签仿佛与生俱来深入骨髓,尽管我非常厌恶但是想挣脱而不得。
好评到此为止,这本书的好我觉得都是给另一个视角的,对于很多问题的阐述其实我觉得犹如隔靴搔痒不得其处。所以我打算跟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搭配食用。但不好意思我应该会先去看一两本武侠小说自我救赎一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雅瑟·亨·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他在1872年抵达中国,于1894年出版此书,确系旅居中国22年之后的心得之作。书中事例来自他与其他外国人的观察,其中有鞭辟入理的分析,也有一目了然的偏见。但最终结果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偏见,并编织成有关异域的记忆印象。不能不说,今日欧美有关中国的定论,深受百多年前史密斯等人影响,又加之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不明就理的外国民众来讲,意味着当年“丑陋”的中国人变成了可怕的弗兰肯斯坦般的怪兽。非常遗憾的是,中国未能在文化方面完成自身的修复,最起码是,现有修复未能改变他人的刻板印象,相反,对中国人性之恶的描述甚至又返销回来,加剧了国人彼此之间的防范。其实,史密斯在此书问梓的12年后,又出版《中国的进步》一书(1906年),并于同年促成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将中国的庚子赔款返还中国,资助清华大学等教育事业,这说明即便在史密斯眼中,中国也是能够改变或有着能够改变的潜力。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一改变的前提是,不要沉浸于象征幸福的东西,而是追求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