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读后感1000字篇
风味人间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2019年第12本】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系,《风味人间》完美衔接,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以前的配方:依旧用舌尖体,依旧高档精致很考究,依旧朴素市井接地气,依旧让人垂涎三尺:馋到哭!或许最大的区别在于陈晓卿团队网罗美食的视角范围从国内升级到全球了而已。讲真,相比看书,显然看视频感觉会更加立体与丰富。
这档美食作品我是真心觉得十分好,六星怒赞。能把全球美食拍得这么有文化和饱含技术,可真不一般:这次还竟动用显微镜,看到食物的分子内在变化,一窥究竟到极致。这种手法很像前两天刚看过《变量》的何帐老师一书中所用的尝试用一种“鹰眼视角”来观察方法论:既看到远处的群山,又看到草丛中的兔子。向远望,方圆10公里的视野都能尽收眼底;盯住看,地上跑的一只兔子的毛也能辨认清楚。既能看到生动的细节,又能看到宏大的全局。
不得不再感叹顶级吃货陈晓卿的格局和拍摄手法,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昨晚还在朋友圈感叹到:“作为八零后的中年人,2019年除夕之夜是一边看春晚一边发微信一边抢发红包一边刷抖音还得陪家人一边聊天。坦率的讲,这么多年没有赵本山的春晚,总感觉少了一味,甚是怀念,虽然春晚这烂摊子就来没好过。我觉得吧,看春晚还不如看陈晓卿的《风味人间》: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中国人热热闹闹过新年,不也就这么一回事么?”
是啊,三尺灶台,阅尽百味人生。
所以在昨天的除夕夜团圆饭,我亲自下厨做了几道菜,虽不怎么成功,但略表心意。谁说每年几亿的浩浩春运大军这般折腾只是为了这一顿饭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也都要面对一个江湖,面对严酷的现实与生存压力,坚持或妥协,各自抉择。但唯有家,让人相濡以滋味,相忘于江湖。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万户千家,虽味道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同。
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
所以美食,又是大千世界和百变人生。
陈晓卿说:一直觉得,食物是我认知世界最有效,也是最有趣的通道。一个小小的烹饪行为,却能让我看到身处太平洋两端的人们共同的生活智慧。从食物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孤岛,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同一个家园。
是啊,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能辜负。
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风味人间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关于喜欢,吃大概是最直接的一种,感官世界的嗅觉、味觉、视觉齐上阵,没有其他的爱好能比得上。关于美食,想起来前两天跟朋友沟通云南蘸水和厦门酱油水的区别,瑞典鲱鱼到底臭到什么地步,其实读书很有意思,尤其是这些瞬间能与你的周遭联系起来的时候,就更加奇妙。一个人吃的东西,和他的经历无不相关。风味人间还是走了纪录片的老路,每一期的主题都会找几个代表性人物,讲围绕着他们展开的美食故事,他们有可能是美食的传承人制作者或者品尝者,美食是载体最终落脚在出人文情怀。然而这一次,妙在视野的开阔,是从北向南,自西向东,从山川到湖海,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食物特产,从调味料到主食,从金华火腿和西班牙火腿,从宁波的霉苋菜梗长沙的臭豆腐到瑞典的臭鲱鱼,同样是小麦,中国人热衷的馒头和法国人的面包,从侗族人吃酸的习俗到冰岛发酵鲨鱼肉的传统,番薯从原产地南美洲传到中国,演化成芋圆、粉丝等各种类型的美食,辗转漂泊随即落地生根的不止是食物,更是将美食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人。人与人是这样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通。怀着一种包容和欣赏的态度去呈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美食,做法无论细致或是粗犷,食材简单还是昂贵,大致我们最看重的,还是美食带来的愉悦,口舌生津,心意相通。很喜欢作者自己的那句话: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
风味人间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如果说把陈晓卿看做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那么陈晓卿的故事里都是满满的烟火气。这种烟火气,陈晓卿自己也讲过,是他对于热爱美食最为深刻的理解。美食不只是工艺复杂、材料精美的食物叫美食,但凡能让陈晓卿在味道中发现人间烟火的都可以说是他眼中的美食。这种近乎平民化的美食之理解,不仅勾起了千万人的食欲,而是我们心中那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唤起了我们每个人的乡土记忆。在我们欣赏各种美食的时候,是否会对远方的那片土地产生向往和好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