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篇
当卡尔维诺在谈论完整时,他在谈论着什么?n《分成两半的子爵》的主题是完整,包括身体的完整和心灵的完整。身体的完整,卡尔维诺用的是两个好坏子爵的设定。心灵的完整,则用的设定是与帕梅拉的爱情。梅达尔多似乎爱上了帕梅拉,想用爱情来弥补自己及不知道的部分,梅达尔多在与帕梅拉相遇之前,把多样东西都一分为二。子爵:“除此之外,我没有别的语言可以交流。世界上两个造物主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相互撕咬。你跟着我走吧,我对这种恶的本性有所了解,你会比跟别的人在一起更安全。因为我想大家一样干坏事。但是我由于别人不同,我下手准确。”n这里是本书极触动人多的一个地方,联系本书,可看出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n1,是“坏”的子爵对帕梅拉的表白;n2,关于相遇与伤害。第一层,“坏”的子爵对帕梅拉的表白:n“不凡做一下对比,看看善良的子爵对帕梅拉的表白:做半个人的好处是,理解世界上每个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帕梅拉,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将会忍受众人的缺点,并且学会在疗救众人的伤痛的同时医治自己。”n本书末尾,卡尔维诺夫子自道:邪恶的一半,那么的不幸,令人同情;善良的一半,那么的愧疚,迂腐可笑。评论是恰到实处的。邪恶的梅达尔多只会把自己心爱的事物帕梅拉关在屋子里,享受无尽财富,想完全占有,精心设计婚后生活。而代价的是,失去了无尽的自由。为他的经历而不幸,为他的想法而同情,事实上,他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善良的梅达尔多呢,纵使一开始帕梅拉回应了表白,但是并不是全心全意,因而那种总是医治他人,总是无谓的付出,想解救根本不可能的人性的缺点的行为,却是那么迂腐可笑。最终的结果呢?邪恶的一半一开始令人无比讨厌,善良的一半受到村里人的爱戴。而后慢慢发展,人们也逐渐明白,邪恶固然邪恶,但是一味的善良,有了过犹不及的后果,迂腐的行为也是令人讨厌的。帕梅拉选择结婚时,都答应了两个人,事实也证明,两半加起来的子爵,才是真的子爵。站在帕梅拉的角度看,“完整”的主题则阐述了一点:接受一个人,就是接受他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接受整体的对方。站在梅达尔多的角度,我们也知道,爱上一个人,是以自己的双方面爱上对方的。呵护和破坏,都是梅达尔多对帕梅拉爱的表达。第二层,相遇与伤害。对于爱,卡尔维诺有经典的二划分:【1】爱情是冲突,是战争;【2】爱情是和平,是前世的梦中思念。很显然,本书描述的梅达尔多与帕梅拉的爱情,是多属于前者的。邪恶的子爵对于帕梅拉,是不合方式,单纯只从自己的想法构建爱情,事实上,善良的子爵也是,只是强加自己的意念给对方。这,都是冲突的表现。爱是相遇,相遇即有伤害。我记得家乡有句俗话:“睡觉的蛇不可惹,不吭声的狗需担心。” 意思道理类似,明着来,好说,暗地里的,卑贱,可怕。邪恶的一半在本书里表现的非常慷慨,他直接表明了自己立场:我是干坏事的。所以,这一半的子爵,其实对比看看,显得倒是更坦白一些,更纯粹一些,也不是那么邪恶的。反之,看看另一半,那默默无闻的总是一味提供帮助的子爵,会因自己提供了拐杖(以行动不便找来,老人却用来打老婆子的工具)而收到阻挠,然后慢慢的,大家由一开始喜欢他变得后来呆不下去,意欲离开小镇。从村里的人的角度看,大家一开始讨论的是邪恶的子爵,在他的统治下生活着,不可谓不痛苦。邪恶的子爵,很像旧社会的痛苦与艰辛。而后新一半子爵带来了善良,村里人在两个人的影响下生活,后一半好的子爵看作新时代(带来了脱离痛苦的一些帮助和慰藉)。面对新旧时代,马克思的“异化”也好,弗洛伊德的“压抑”也好,一个人该怎么抉择?n问题在于寻找个人良知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书中埃泽基耶的妻子有言:“我们总是盼着各种好事情”,她说,“但是,即使有人跺着脚来到我们这山上来,也只可能实在战争中的可伶之人,不论心眼好坏,我们天天都应该仗义行事,而且不停的种我们的地才是呀。”n
1、作品与作家n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说出这段话的卡尔维诺更接近于一个纯粹的作家。毛姆虽然毒舌又犀利,但他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中教会我一个道理:读者应该把作品和作家分开来看,伟大的作品并不代表作家一定会是一个伟大的人,反之亦然。因此,是否知道卡尔维诺的生平并不影响他作品的伟大,至于对作品的理解,这是读者应自行行使的权利,虽然有后记,卡尔维诺也会讲述自己写作构思的过程和意图,但也仅限于作品本身,何况他自己也说“你们既然是随心所欲解释这些故事的行家里手,就不应该被此刻我对它们的诞生所做的证言所束缚。”n2、关于“我们的祖先”三部曲n依照写作顺序是1952《分成两半的子爵》、1957《树上的男爵》、1959《不存在的骑士》,但卡尔维诺说《不存在的骑士》在三部曲中更可能位列第一而不是第三,因为查理大帝武士的年代设定更早,还因为与其他两个故事相比,它更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序曲而不是尾声,而且这本书写于历史背景比1951年和1957年更加动荡不安的年代,前调哲学提问,同时却以激越的抒情方式解决。在1960年卡尔维诺写了关于三部曲的“诞生证言”在三部曲的书后都作为后记做了附录,三本内容一样。阅读三部曲其实有两种顺序可供自行选择,重读我选了最简单的写作先后顺序,更利于对比卡尔维诺写作中发生的变化。3、分成两半的子爵故事设定很简单,避免剧透不做剧情分析,但是读完后记才发现其实自己理解也差点跑偏,善恶并不是小说重点,而是追求完整的人生——哪怕是看似庸碌的完整——不受社会摧残。因为有卡尔维诺的后记,三部曲的主题理解相对更容易,但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精彩只有亲自去读才能获取更神奇的体验。4、一些联想n麻风病人的描写一直让我想到很早之前看的一部电影《花漾》,以一个流放岛上一座妓院和海盗以及麻风病为题,觉得灵感很可能来自这部小说中对麻风病人的描写。
实体书读了第一本卡尔维诺作品“分成两半的子爵”,(几页之后王小波三个字就冒出来,他懂他他爱他他也有经历一场特殊的年代他想表达他以他的方式留下了作品。只是小波没有给大家后记说明他想表达的主题,于是每个人就有了自己的解读,喜欢他的人各有各的理由),如果不看后记,我想当然会理解卡尔维诺在表达人性的善与恶,作者说不是,它根本不存在,他借叙事这样色彩鲜明的对立突出表达他感兴趣的那个东西-分裂。哲学问题通常会让大家陷入混沌于是我们通常放弃这类思考,坚持思考并自认想清楚且成学说的就成为哲学家,无论他从事作家科学家。我当然是想不清楚的,但知道了一定有太多的行为甚或麻木的平庸之恶源于内在被撕裂的残缺不全的分裂而不自知,用慢思考多些对内的自省和对外的温情,不刻意拼补愚蠢的完整,更不刻意伪装道貌的善…怀有高尚的使命努力追求智慧与自由,沉淀生命的残缺以呈现和谐的完整,高山仰止虽不能及心向往之!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