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说完了忧虑,可以转入正题。我以为科学和艺术的正途不仅不是去关怀弱势群体,而且应当去冒犯强势群体。使最强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做成就。以爱因斯坦为例,发表相对论就是冒犯所有在世的物理学家;他做得很对。艺术家也当如此,我们才有望看到好文章。
依我之见,文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各种书本知识,这种文化我老婆是有的,所以她知道什么是太监。另一种是各种暧昧的共识,以及各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气氛,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文化她没有,所以,她就不知道要说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太监。
我尤其不认识一个英文单词,叫做pervert,刚查完字典马上就忘。我劝大家也像我这样。在没忘掉之间,我知道是指一类人,害怕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鬼鬼祟祟的。这些人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有点变态。假如有个pervert站出来说:我就是个pervert,那他就不是个pervert。当且仅当一个人声称:我就不知道pervert是什么时,他才是个pervert。假如我说,我们这里有种pervert的气氛,好多人就是pervert,那我就犯了众怒。假如我说,我们这里没有pervert的气氛,也没有人是pervert,那恰恰说明我正是个pervert。所以,我就什么都不说了。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脱不了的噩梦。人声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以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古人说:食者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做不到,就成了人性的障碍。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当然这些远不够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书分成四大区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两性观,对男同性恋的看法,传统中国婚姻观的影响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对小说写作的态度,当然包括写作方法、形式上的创新。他主张真正的好小说是经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针对传媒方面的想法,对一些中外电影手法和思想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分析和主题的看法。其中体现出了社会的浮躁等现象,当然提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在这一点他主张欣赏文艺要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谈我国的社会现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这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围。也写了一些域外杂谈系列,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整个民族的习性,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看法。虽然我知道对于这本书,分开描述会使得很多观点不容易安家,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整本书的,这只能等到详述后,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说第一部分,我认为其中主要体现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这些观点,其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后两篇,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我觉得他主要想阐述的是自重,女性穿着要大方得体,也从男女平等角度上说明了女性自重的重要性,行为举止应与身份符合。其中也说到西方年轻的小姐鲜有化妆,因为青春靓丽,中年人化淡妆,这样大家都漂亮。而中国年轻的女孩们化妆,而中老年人却破罐子破摔,这样使得差距更大。我们的民族还是应该采取些措施来组织这种马太效应的,无论你是贫富差距,还是精神方面的。
第二部分,王小波主要是写了他对小说艺术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我最喜欢的就是他那句用一生的时间来追求艺术。记得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过最后我发现还是我在家里面写小说最适合我。他认为真正的好小说都是精心设计的,无论怎样去分析都是合理的。就如杜拉斯的《情人》,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无一不精。当然他也意识到一个人一辈子能写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就很不容易了,写一部好的小说是真的呕心沥血,并举了很多例子。很多人最优秀的作品就是成名作。还提及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一部好小说,有人说他的小说有些不正派,我觉得恐怕是这批读者的思想有些污点吧。我认为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小说这种虚构的文学艺术,能不能不要把意识形态,政治因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加上去,只是单纯的去欣赏小说的本身,才是简单的快乐的事情。再说到他对写作形式以及方法的不断求索,不创追求创新。在这里面王小波提到过很多次卡尔维诺,而且非常赞同他的不断改变和创新。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后面还提到了幽闭型小说,讽刺了这种小说一贯顾影自怜的风格,提倡大家从生活中学习,只有生活经历才能够让一个人成熟,才能让一个人写出来好的作品,期期艾艾的反倒让人生厌。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的天天搞得像心灵多么千疮百孔一样,真的让人很无语。又没有真的怎样,装给自己看,装给别人看,最终害得还是自己。最让人无语的还是一些人以把文学读者群体标准定低了,书中以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引发的争论为例。就像第一段说的,有些人可能不适合读一些书,是不是文学就不要发展,是有弱势群体,可是如果我们把弱势群体当作我们工作的标准,那文学还要发展吗?很多名著也都成了禁书了吧,难道我们还活在清朝吗?如果社会的一切领域都以弱势群体为标准,还谈发展干什么?这种谬论,不能看,看了真是够惹人生气。不过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的很多文化领域都没有层次,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只有两种,一种是从小孩子到老人都能接触的,另一种就是国内人都不能接触的(除了部分精英人士)。这样既容易误导不成熟人的价值取向,也不能够满足成熟理性的人深层次人的需求。思想的火花有碰撞才有创新,大家都一样,是不行的。
对于第三部分,我想说的话就多了。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发表在《演艺圈》上的,讨论的方面也比较多,像是格调、媚雅、电影内容,追星癫狂等等。属于狭隘文化范畴。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当属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了,我想,王小波如果还活在这个世界,会怎样看待现在的娱乐圈。所谓推己及人就是站在不同人的角度,从不同人的利益点出发,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增加相处双方理解,让大家更加宽容。事实证明这确实是极难实现的。先从电影说起,如《霸王别姬》《红高粱》等电影,都是挺好的片子,可是为什么这个剁了一根手指头,那个扒了一张皮,导演是和人体有仇吗?我明白这是一种表现方式,但是一定要这样吗?当然这和我国的人民有关,人家要求的是:让我笑吧,让我哭吧,让我感动吧,我们要求的却是让我受教育吧!从电影里读到什么还是靠观众自己的三观决定的。所以说片子的格调还是靠观众决定(前提当然是编剧和导演是认真的做了)。在《都市言情教育里的爱情》中王小波也说出了对待都市言情剧的态度,只能当作消遣,切忌推敲。这里面我还想提起推己及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发现我不太能看偶像剧了,偶尔看了几集也是把自己所有幼稚的东西,少女梦啊之类的全都翻出来,然后才能像个傻叉一样的让自己相信这狗血的剧情,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在这爱幻想,或者爱妄想的脑袋里一一成真了,也就相信了,可是看了几集之后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其实现在的偶像剧和一些言情剧就是把人的思维带入那一个圈子,观众就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我并不是在批判这些言情剧,毕竟给一些人梦想还是好的,如果没有一点调料,生活都是些现实的东西,大部分人还是无法忍受的吧!就像有些人可能不需要理想,可是不能离了幻想妄想。当然我偶尔也会看一些脑残剧来放松一下自己。很多时候情绪是可以蒙蔽理智的,当然,这就是所谓理性中的感性。后面的明星与癫狂中会提到。我记得我小时候认为幼稚是个好词,甚至把之与单纯相等,现在想起来当时蠢的还真不轻,庆幸的是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个傻叉。可能现在我仍然是,那要等以后我才能知道。当然现在我可以理解我八岁的大侄女为什么鄙视我三岁的小侄女。接下来谈谈关于格调的问题,有时候我觉得我国人民对于某些方面还是较敏感的,就像《茶花女》在某些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妓女和一个坏东西的故事,还看什么看呀,把孩子带坏了。这就是放重点的问题。再说关于文体的事情,现在流行的是咆哮体,它还有羊羔体,凡客体,知音体等前辈。都只是一时笑料,还有一些网络红人,其实这是一种社会的浮躁,人们需要可以娱乐的东西,需要有人和事物让自己崇拜或者嘲弄,所以这些就应运而生。所以我们不能批判什么,也不想批判什么,更没资格批判什么。也正如我们不能说偶像剧幼稚一样,因为有人需要它,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只是价值观的问题。说到人们对于娱乐的需要就要车上《明星与癫狂》了,我也相信大家其实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自己所做的事的性质,区别就是有人能控制住自己,放松后癫狂后该干什么干什么,有的人不能而已,事实上,大部分人还是属于前者的。大家都明白自己是消费者,所以明星癫狂是一种假象,可是大家是因为信仰缺失才会这样,找一个顺眼的人或者较为欣赏的人来追星,所以这又不算是个假象。我都被自己搞糊涂了。
第三部分扯的有些多,倒显得像个话痨,现在说第四部分,第四部分主要就是中西方的差异,但到这又不好直说,我挺佩服王小波的,什么都敢说,相比较,我可就太低级了,只能在心里嘀咕两句。有时候我都觉得很可笑,就像文中王小波楼下那个卖废纸的大爷,为了让纸重一点,浇水然后看着它发霉。门口弄得又脏又乱,臭气冲天,也只为了卖多一点钱。我们可能会觉得现在这样的事应该不会发生了,这可说不好,有可能同样的事还在发生,更不要说相同类型的事情了。有多少人在做对社会有大害,对自己有小利的事呢。偷电缆的人,生产质量极差的衣服,装作高档货出口骗取退税,货物运到国外再成船销毁的人。数不胜数了吧!退一步说,你就生产稍微好一点的货,卖了不也赚钱吗?可人家不这样想呀!再说说环境保护,本书中有一篇文章专门提及了环保问题,我在这里就把它和历史文化保护放在一起。书中说,除了脏一点乱一点,北京城和所有的美国城市都一样,现代建筑遍地都是,看不到北京的文化,欧洲的城市却能够让人一眼识别出来。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脏一点乱一点,为什么我们的比较脏比较乱,我们可以说北京城现在已经干净多了,但这是个洗脸和洗澡的问题,北京是我们的脸,我们现在把脸洗干净了,可是脖子上的灰怎么办?身上的又怎么办?身上脏了时间长了,心就脏了,上次在家里电解我们家的水,看完我都快受不了了,墨绿色的沉淀物,水全部黑了,都发臭了。是的,现在有卖净水机的,可是我们连破坏后修复的程度都没到,只是破坏后求自保,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吗?没错的话,多数小城市的垃圾还都是露天倾倒或者填埋吧。说白了,这是生活模式的问题,越是穷,越去损害长远利益,能过好才怪呢。现在很多人啊,他们眼中的利益就是钱,真是悲剧。
第四部分还包括两个类似专题的系列,一个是尊严,另一个是域外杂谈。在尊严系列中,我把中心放在君子、自重和责任上上,尊严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别人把你当成人,这个前提是你的尊重人家,其次就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人,做人该做的事,不做人不该做的事。事在人为啊。还有一个致命的因素就是中国人的自私,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很多人都只是在家或者在自己那狭小的圈子中负责任,所以在外面就毫无顾忌,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就比如很多的人家里都很干净,出了门的走廊都没法看。公共场合的卫生和秩序更是不能说。正是因为大家都逃避责任,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大家在别人的眼里就是那男的那女的怎样怎样,而我们也这样看别人,从没有人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大家不要对所谓的三聚氰胺奶,毒大米,瘦肉精别搞得像多恐慌似的,可能你就卖过假冒伪劣产品,我就卖过放了一年的枣,卖给人家结婚的人缝在被子里,寓意为枣生贵子,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极品。文中一直认为传统的君子观是有问题的,君子不言利、君子独善其身、君子动口不动手,如果是这样做君子的话,人就没办法活了,当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忍吗?算了,还是去死比较容易,君子是站在平等基础上的,权益是自己捍卫的,什么事情都要看情况。不过现在的人也没有这么傻,现在缺的是真君子,遇到事情能站出来的真君子。最后说域外杂谈系列,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盗贼、农场、中国餐馆。其实我认为《门前空地》《打工经历》应该划入域外杂谈中门前空地主要是通过不同民族地域的人对门前空地的利用来体现不同人的价值观,而《打工经历》中王小波他们却是闹了大笑话,那句你们是艺术家意思是干活就不像个干活样。这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和外国的社会分工和价值意识,我们不要求专业,有利益就行,那个中国雇主身上也能看出来。在域外杂谈中虽然是写一些生活琐事,实则说的是两国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就拿房子来说,人家要求自然,我们要求现代化。在行上,人民快航便捷便宜服务态度好,我们国家的航空公司还是只会说,这个方面不归我管,你打电话给某某机构。还有着装方面,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大陆来的?盗贼疑问则是一种不明显的讽刺,一开始以为华人都有武功,不敢抢劫,后来却发现我们是个习惯于投降和顺从的群体,最后竟然有十二三岁的黑人小孩子去抢劫王小波,还好他不算糊涂。中国餐馆更是典型,大厨二厨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都直接的反映出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房子后面是垃圾堆,前面照旧是餐馆。我不想说这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那我该怎么讲呢?
我是一个中国人,爱党爱国爱人民。我敢保证这话一个字都不假,我们的国家经济是发展了,可是精神上呢,是有多贫瘠,很多人却不愿意面对现实,是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如果我们都想改变的话,也不是多么难的事吧!关于这篇读后感,还是看着目录完成的,有些还是查了一下书,所以觉得很愧疚。书中还有很多观点没有一一论述,只是挑了一部分,很多观点也仅代表个人想法,可能有些偏激有些还不够尖锐,本来想了好多,写到这却不知该怎么写了。对于王小波,我不知道该用喜欢、崇拜还是欣赏来形容。好像都不贴切,还是应该说他是我的精神标榜呢。喜欢王小波,有很多原因,除了在开始说的有趣、智慧之类的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因为他去过很多地方,懂得很多东西。我相信只有经历过不同生活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虽然他的人生短暂,却是精彩无比的。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过我有一点傻瓜,也有一点笨蛋,从某一方面说,我是个有点善良的傻瓜,而另一方面,我就是嘴皮子伤人的坏蛋。这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王小波的很多书都很有意思,包括剧本。他独特的黑色幽默让人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不忘思考,最欣赏的还是他的思想,甚至在《爱你等于爱生命》这种所谓情书中都有探讨很多问题,让我感到他真的是一个不断追求智慧的人。有人说他愤世嫉俗,崇洋媚外,我只能对此表示沉默。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争论的,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有些人连接受自己缺点的胸襟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虽然我们国家的领导团体还是理智的,无奈事务太多,慢慢来吧!我们更需要的是民众的觉醒。需要大家一起来改变。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