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读书笔记 关于刘长春散文的读书笔记

关于刘长春散文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2025-01-07

  我阅读了《大地笔记》,对作者的印象比先前的印象更清晰了,已有的感受也更深刻了。我的感觉是,刘长春那些看似歌吟风花雪月的散文,在赞颂山水之神奇,花木之瑰丽之中,托出的是对自然的造化、天然的情趣的崇尚与留连,背后还常常孕有对景物的日趋颓变与文明的悄然流失的慨叹与惋惜。因而,那看起来像是颂歌的作品,读着读着就变成了挽歌,引人同他一起由欣忭到怅惘,由若有所失转入一种若有所思的境界

  江南无雪,这在今天人们已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并非正常。刘长春在《江南无雪》里,记叙了他在童年时代的关于寒冷和飘雪的记忆:那时候的故乡的冬天,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而现在的江南,没有寒冷,也没有雪,以至于在孩子那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冬天怎么不下雪了?作者在自己过去有雪的冬天和如今孩子无雪的冬天的两相比照中,写出的不只是童趣的演变与缺失,而还内含了对大气污染、地球变暖等生态失衡现象的忧思与忧虑。与这篇文章恰成反比的,是《三九闻雷又遇冰雹》一文。这篇文章由隆冬时分的先是高温天气居高不下,接着是某日天地忽然黑暗,混沌一片,雷声大作,风雨撼窗,描绘了江南天气日见异常的另一种表现。有意味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倾听惊雷,倾听冰雹,倾听暴雨,倾听大风,其实也是倾听大自然的教训。话语不温不火,个中自含深意。还有《鱼之忧乐》,写因人们的过度捕捞而使灵河的将军鱼几近灭绝;《不见大雁》写因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大雁绝迹从而也使天台八景之一的清溪落雁成为历史的记忆。在这些篇什里,作者由天气、景致与物种的变异与消失,就生存环境的现实危机发出了一声声叹息,也就维护环境的时不我待发出了一声声呼吁。

  另有一些篇什,则是由来忆往,抚今追昔,在一种现场的胜景游历与超然的精神遨游的相互连结之中,慨叹文明的流失与文化的退隐。《遗憾的西安》的写作,系作者的西安之行的有感而发。对于西安,他怀着美好憧憬乘兴而来,然而,没有王维诗中青青柳色新的那种景致,有的只是枯竭的河水、狭窄的河床和裸露着的石子滩;而灞柳风雪不仅毫无踪影,压根就找不到古灞桥。最后,只好与古都西安黯然伤别。《古城墙漫步》一文,由西安因保留了城墙带来的自豪,说到北京因拆除了城墙留下的遗憾,尔后又说到台州府城临海的古城门的被拆除、古城墙的被改建,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所流行的仿古热,历数了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可惜的古建筑拆除,临了一句如何看待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感喟,诘问中不无愤懑,简洁中透着深沉。作者是远足旅行的爱好者,更是赏鉴文明的有心人,在他的笔下,古代文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近代文明也在种种名目的蚕食之下岌岌可危。现代著名散文家陆蠡在天台平桥镇的故居,因无人把它当回事,已日益颓败(《陆蠡故居》);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台州中学的故居佩弦楼,经历了一番拆与不拆的争论后,到底还是拆了(《台州中学的佩弦楼》)。在讲述这些事件时,作者没有太多的议论和直接的评断,但溢渗在字行间的失落与遗憾却殷殷可感,那同样也隐隐撞击着读者,让人为之惋惜,引人深长思之。

  刘长春的散文,入手平实,行文自然,似乎是信手拈来,确乎又钩深致远;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外在上虽不有意刻削,而内里却有一条情思的主线,并用它来串结细节,连缀感悟。这种外松而内紧的状态,正是好的散文作品的重要品质之一。其次,我还很喜欢他的散文语言,那总体上说是简朴又雅致,敏动又感性,间或在叙事中跃然而出的感叹与感喟,常常精警又凝练,怡情又悦性。很是值得一读。

点击显示
标签: 我们 时候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179940/
读书笔记推荐
热门读书笔记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