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读书笔记 《江湖中国》读书笔记

《江湖中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2025-02-05

  江湖这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电视剧的《笑傲江湖》让大家明白了江湖的精彩跟残酷。江湖相当于当今的社会,所以我要想笑傲江湖,就必须懂得什么是江湖,江湖有什么规则?小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湖中国》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英语处于文盲水平,但我想江湖这个特有中国内涵的词汇,不知道在英文中该如何翻译,想来是非常难的吧。直译肯定是不对的,译成黑社会也是不对的,那地下社会?,觉得也不对,都难以传达中文江湖之神韵与混杂。江湖之水,源远流长,常起风波,引伸意义指旅途、人生坎坷。《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以鱼相喻,道尽人生危难相扶、为生存而劳雁分飞之痛。这里的江湖已有摆脱困境、各奔前程之意。鱼在江湖自由自在,而人在风波常起的江湖,引伸联想意境,已经难以言传了。中国人现在经常所说的江湖,配上不同动词,就可以显现其含义指向。常搭配的动词之一是闯江湖,它不同于闯关东之类有确切的地域方向,而是指一种走向陌生的不熟悉其规则的社会。闯字,体现主体的勇气和胆量。而走江湖则不同,说某人是走江湖的,是指他在缺乏规则和亲情与法律保护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过去演戏、说书、摆拳、杂技之类的职业人,都可以说是走江湖的。上海下层流行一句俗语叫做捣浆糊,是不循规蹈矩混的意思。这句流行语其实来自过去的黑话捣江湖。捣江湖其实是不守规则的意思,在机关在企业在社会机构等各种场所里,都可以捣江湖,混日子。综上所述,江湖实际上是指的缺乏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的一种社会状态或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社会。而兄弟会、帮派之类的组织虽各自有其规矩,但对于大社会而言,通常是无法无天的,从而被人们认为是典型的江湖。最近忙里偷闲翻看了于阳先生写的《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有些意思,江湖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看不见的手,江湖是中国构建现代社会的一个难题。谈到江湖不由得让人想起百年前的上海滩,说到上海滩不能不提到青红帮,而说到青红帮就不能不提黄金荣-----法租界巡捕房总捕头青帮老大。黄金荣爱财,他的赚钱秘诀就是放手下流氓去商铺勒索闹事,然后他出面治理,结果商家出资,小流氓纳孝敬,租界洋人嘉奖,一石三鸟,社会各方面离不了他,形成一个倚重他的格局,随之而来,财源滚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黄金荣的技巧是利用公权制造了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局面。若非如此,倘若地痞流氓抓光了,就没有人纳孝敬费;没有流氓捣乱,商家也不会出资,没有收拾流氓捣乱,也显示不出总捕头的本事,令洋人如何缺之不可。所以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就是维持流氓、商铺、租界当局三者的生态平衡。这个故事一点也不离奇,就是江湖经济运作模式之一,百年后仍然可以运行。就不举栗子了。所以说江湖帮会不存在了,但是江湖的灵魂还在,江湖的社会结构还在,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江湖化了。就某种意义而言,百姓即是江湖,江湖寓于社会。江湖是儒教国家的一种老年病,中国是儒教母国,所以又是江湖重症区。儒教国家的特征:一是信奉家族主义,其结果是倚重血缘、地缘、情缘来建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二是排斥技术创新,结果农业技术徘徊,生产力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这两者相互作用,读书笔记形成儒教操作系统的一种冲突。自春秋时期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停滞的矛盾逐渐激化,中国形成人满为患,人地紧张的格局,聚族而居的儒教家族社会开始解体,产生举国流窜的游民大潮。在这股大潮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江湖社会。中国自古在豪侠和商人之中就存在江湖基因。但是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社会结构,江湖萌芽发生在人满为患初现端倪的明中期,大约在公元16世纪前后。经过300年的发育和人口大盘调整,至清乾隆退位后的19世纪初,江湖社会开始崛起爆发。至20世纪初清末民初,江湖彻底颠覆正统秩序,成为中国的主导社会结构之一,从此中国开始全面江湖化的历程。江湖是正统社会以外社会结构的泛称,仔细辨析,存在两种结构类型,一种是结盟的帮会,一种是不结盟的关系网。前者称秘密社会,奉行团体结构,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后者称关系社会,奉行网络结构,以人际关系为联结依次蔓延,有不甚严格的人情习俗和面子习俗。二者都符合深层的社会结构规律,可以在社会交换理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和结构功能论中找到内在逻辑。江湖大抵如此这般。有句江湖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但我以为说的不够准确,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出来混,坏了规矩,总是要换的。

点击显示
标签: 年级 背影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181202/
读书笔记推荐
热门读书笔记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