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1700字

《灿烂千阳》读后感1700字

其他读后感   2025-02-02

  之前并没有写过书评影评,但最近跟着先生慢慢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我想这也是一个好的改变吧。

  不可避免的会把这本书拿去跟《追风筝的人》做对比,还记得当时在旅游,闲暇时间翻开了书之后就被深深吸引,之后的两天一有时间就看,看完的时候在高速路上,看这窗外不断倒退的景色,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我很喜欢《灿烂千阳》,它在绝望中又存在希望。相较于《追风筝的人》中还较显稚嫩的描写手法,它更加成熟,大段的景色描写,大段的细节描写,还有对人物的心理恰到好处的描写,都让书中塑造的人物更加立体。

  可能因为自身的家庭环境和女生细腻的情感,对这本书很多地方都感同身受。

  我能理解娜娜对玛丽雅姆的近乎“偏执”的爱,能理解她的“精神失常”,能理解她虽然嘴上说着讨厌扎里勒但是还是在每周她来探望时打扮自己、表现淑女,也能理解她最后因为玛丽雅姆的“背叛”而自杀。

  玛丽雅姆的塑造是成功的,从一开始的天真可爱、每天都在期待扎里勒来看望她、以扎里勒而作为与外界的唯一联系的她,到满怀希望去找扎里勒却失望而归、回家发现娜娜自杀了的她,到住进扎里勒家却并不被当作家里的一员、很快抱着绝望而顺从的心态嫁给了拉希德的她,到多次流产、失去希望、向生活屈服、忍气吞声的她,到不接纳莱拉却又只能背着拉希德搞小动作的她,到开始敞开心扉、慢慢把情感寄托在了莱拉和她的两个孩子身上的她,甚至开始学会反抗,从出逃被警察抓住被审问时战战兢兢、审问完出来跟莱拉说“我太害怕了,我太笨了,我什么也不会说”到最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杀掉了拉希德、牺牲自己让莱拉过上更好的生活。

  莱拉是从小被宠爱有加的小姑娘,和玛丽雅姆不同,她一开始就知道反抗。本书的转折安排得恰到好处,很多事后想来是铺垫的伏笔在里面。我为塔里克的“死亡”而感到伤心,为莱拉他们的逃跑紧张得绷紧了脚尖,看到她们被抓又开始悬着心为他们担心,为塔里克的“回归”感到惊喜和希冀,为玛丽雅姆的献身而震惊、感动...莱拉是幸运的,即使经历了那么多不幸,但还好最后是个美好的结局,虽然这幸福来之不易。就像她的好朋友说的,“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大人物”。我为她最后决定重返塔布尔,为城市的重建作出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虽然本书是女性视角,但该书里的男士他们也起到了很大的反衬作用。

  扎里勒作为一开始本书建立起的父亲形象,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年轻时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承认玛丽雅姆的存在,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决定把玛丽雅姆嫁给拉希德的时候,不管玛丽雅姆怎么哀求他,他一直保持沉默,但当玛丽雅姆真正要走的时候上车前他却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像是在弥补自己的过错,好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等到临死前,一没钱、二没子孙在身边,才想起了赎罪,却不被待见,只能留封信作为告别。

  拉希德是个可悲的人,暴躁而易怒,但是也可悲。重男轻女的他一心想要一个儿子,我想他一开始对玛丽雅姆和莱拉的爱护是真的,对察尔伊迈的呵护和宠溺更是真的,到最后穷困潦倒还从酒店顺走一块饼干带给他。但拉希德也是可悲的,他对于社会很有自己的想法,却一味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两位妻子,他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顺从与忠诚,却不想最后被终于开始反抗的玛丽雅姆给杀死。

  塔里克应该是本书里白马王子一样的存在了,他好像不存在瑕疵,年少时为莱拉挺身而出收拾小混混,青年时许下诺言“我一定会回来找你”,壮年时回来履行他的诺言,他总是那么温柔、隐忍,书里提到玛丽雅姆像一块被河水冲击了多年学会忍受、磨掉棱角的岩石,我想塔里克像一座承载了所有的大山,又像一片可以吞噬掉一切的汪洋。喜欢该书里他们一到穆里就结婚的小细节,喜欢他知道莱拉说要回去时候对她说“我要追随你去天涯海角”,喜欢他对两个孩子一样的毫无保留的爱,喜欢他帮着莱拉一起把恤孤院修得更加“完整”。

  当然还有很多塑造出来的我很喜欢的“小”人物,比如莱拉的始终温柔、对爱坚守的知识分子爸爸,比如一直对玛丽雅姆关爱有加、教她识字做人的法苏拉赫毛拉,比如独撑起恤孤院一片天的察曼。

点击显示
标签: 初中生 阅读 随笔 读书 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193581/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