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读书笔记
《目标》本书阐述的了TOC在生产中的作用,大家是否阅读过这本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目标读书笔记,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目标》读书笔记【1】
小说讲述了一位濒临倒闭的工厂厂长,带儿子参加徒步活动,获得了改善工厂的灵感:
他要带领15个孩子沿着小路在一天时间内走完10英里。处于队伍中间微胖的贺比走起来吃力,为了等他,队伍走走停停,恐怕不能在天黑前到达目的地了。大家意识到贺比的速度决定了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后,帮助贺比分担了他的行李,终于顺利抵达。
徒步旅行的目标是明确可量化的,但对一座工厂来说,目标很可能不够清晰和准确。传统的管理者认为,提高工作效率即是目标,但沿着这个目标做到极致,企业经营仍面临困境。经过思考,厂长总结出:产出赚钱的产品才是企业真正的目标。
目标清晰后,厂长分析了影响有效产出的瓶颈,聚焦于瓶颈的改善,各生产环节趋于同步、盈利情况大幅改善。
《目标》中厂长运用的核心理论是 TOC(Theory of constraints),中文译为瓶颈理论,也被称为制约理论或约束理论,由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 M.Goldratt)博士创立,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并称为全球三大管理理论。
读后启示:
瓶颈理论在1984年就被提出,《目标》中文版2006年出版,虽然故事发生在工厂,但理论对其他行业也有借鉴意义,实践案例中已经涵盖了服务业、银行、教育、医疗等行业,虽然书中没有提到互联网行业,但其中的核心概念对应于互联网产品运营的各环节,也很有启发:
1. 目标:目标的定义对价值判断至关重要,有了合理、准确的目标才会让团队做有价值的事。如果仅从产品角度看,我们的目标似乎是做一款好用的产品,从整个业务来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做盈利的产品;
2. 瓶颈: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找到瓶颈,我们以往的工作惯性是发现哪里有问题,就加强那里,这样工作改进只与历史和现状有关,会把精力陷于无休止的被动救火中。明确目标后分析瓶颈会更有意义。瓶颈的判断方法:某个环节加强后,对收入的增加贡献不大,那一定不是瓶颈;某个环节加强了,收入会提高,这个环节一定是瓶颈。
1~2是问题的定义。
3. 有效产出:是销售交给客户的产品才能算是有效产出,有效产出定义了目标的重点是交付给客户,并不是完成一个流程或产品。
4. 库存:生产企业有大量库存,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企业的库存更容易被忽视,危害更大。我们的库存表现在:制度的制定周期长,服务支持流程停滞在某处,堆积了长期不计划实施的设计方案,系统因细节原因推迟上线。这些工作都在前期消耗了成本,停滞在某个阶段,积累成了悬在任务清单的事情,没有及时形成产出。
5. 运营费用:在目标导向的变革中,更应该关注有效产出和运营花费,而不只是看上去资源都被利用了。
3~5是系统运行的衡量标准。
6. 依存关系:一件事只有其他事完成后才能做。
7. 统计波动:各事件有序发生时,由于统计学上的变异导致有些事情我们没法预估。
8. 墨菲定律: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6~8是客观存在的障碍,为降低统计波动和错误带来的风险,要在流程节点控制适量的库存,即时在理想化的流水线作业中,也同样有效。
9. 数据化运营:发现、监控和管理瓶颈,要求我们实时掌握运营数据,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管理者必须清晰化数据,习惯结合可靠的数据做出判断。
10. 减少批量:和敏捷的理念相似。我们有时候奢望于一蹴而就达成所有需求,实际情况是瀑布式开发中,周期和产出质量很难控制,反而是提高迭代频率,会提升有效产出。
11. 优化发放物料的时机:可以对应为研发项目立项的时机,或是给研发发布需求的时机。长远的规划需要和团队共享,但一次需求只发放1~2个迭代周期的即可,这样工程师可以更专注,保证迭代质量。
12. 自我认知的更新:传统的工作岗位要求员工完成自己本职工作,我们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的完成,期望上下游的配合同事能按自己最舒服的节奏来工作。瓶颈理论告诉我们,瓶颈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提升总体的有效产出,每个人的工作要迁就于瓶颈,需要团队成员理解并为瓶颈做出妥协。
《目标》中令人震撼的一幕是厂长计算了剩余产能,与销售总监一起争取了突破价格底线的订单,充分利用产能,获得了客观的利润。瓶颈理论的应用,要求管理者必须突破固有思维,重新分析业务,做出改变。
目标读书笔记【2】
《目标》本书阐述的了TOC在生产中的作用。故事以工厂为背景,描述TOC如何带领一家工厂从危机四伏到逐步化险为夷,进而否极泰来的历程,讲述了许多突破性的管理新思维,引导企业持续改善经营业绩。
TOC
TOC(Theory of constraints),中文译为瓶颈理论,也被称为制约理论或约束理论,由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博士创立,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并称为全球三大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为立足于企业系统,通过聚焦于瓶颈的改善,达到系统各环节同步、整体改善的目标。
TOC认为,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制约因素/瓶颈,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瓶颈。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薄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将我们的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我们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瓶颈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我们必须从克服该瓶颈着手,才可以更快速的步伐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
系统最终的产出将受到系统内最薄弱环节的限制。换言之,任何一个链条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
在论及生产制造企业时,TOC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赚取更多的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三条途径:增加有效产出T(Throughput),降低库存I(Inventory),控制运营费用OE(operation expenses)。这三条途径中,正如瓶颈理论奠基者Dr. Goldratt所说,降低库存和减少运营费用会碰到最低减少到0的限制,而对于通过提高有效产出来赚取更多利润的可能性,则是无穷无尽的。此外, 瓶颈理论还发展出一系列工具,来帮助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各种行为和措施,看它们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怎样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TOC的四大假设 一、现实是简单而又和谐的。每个状况都是很简单的,所有我们看到的复杂表象/症状的背后,追根究底,最后导致这些表象/症状的根本原因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因素。
二、冲突是可以化解的。每种状况都有双赢解,每个冲突都可以通过移除冲突背后的假设来打破,最后获得双赢的局面。
三、每个人都是好的。人性本善的假设,避免指责对方,因为指责对方只会将我们引入一个错误的解决方向上去,从而找到错误的解决方案。要坚信,双赢的方案总会有的,之所以没有解决冲突, 并非对方是坏人,而是我们没有移除冲突背后的假设而已。
四、天空再也不是极限。每种状况都可以大幅改善,并不会因为大企业的改善空间小,而小企业的提升空间却很大,相反,基础越牢固,蹦的就越高。很多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的利润,不断地控制甚至是压缩企业的成本,前面讲到,成本最低降低到0,是有极限的,殊不知,真正使企业基业常青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的有效产出,只要有效产出大于运营费用的支出,就是对企业有利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