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
《乡土中国》和《1984》的共同之处在于,两本书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汇。
比之于奥威尔的“老大哥”,费孝通起名字的工夫似乎胜一筹。除了大名鼎鼎的“差序格局”,还有对礼治权力做分辩的“暴力权力”和“同意权力”;解释乡土群落形成过程时提到的“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再比如“长老统治”“无为政治”,甚至书名“乡土中国”也是如此。这些望文即可生义而且读起来也合韵的四字词语,甚至可以代替整本书的内容而存在。梁文道介绍“书皮学”时,曾一本正经地讲解“如何谈论一本你没有读过的书”。照此标准,《乡土中国》一定是最佳范例。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学会了道长的本事,到时候我们这些伪文艺分子、伪智识分子探讨人类学、社会学的时候,上面那些四字词语肯定是大家的黑话、贯口。
这么说或许忤逆了费先生的愿意,但这也正是《乡土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就个人阅读体验而言,相比对传统社会的思考,这本书更具有一种预言的性质。怎么说?比如你在外头,一时忍不住,准备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或者践踏花花草草了,而你又恰巧读过《乡土中国》,那这时候你就想起来了,书里头有这么一段儿:“中国传统观念当中,没有公共空间的概念,所谓公共空间,只是除去私人空间后剩下的东西,是可有可无,不必在意的。”你看,说中了吧!于是心头一惊,仿佛被抓了现行,也就收手不干了。再比如,网上见了帖子,“原配当街痛打小三”,一时间看得热血激昂,正要敲打键盘助威,突然想到,费孝通同样说过,“法律在礼治社会到底是行不通的,比如丈夫因为妻子偷情打伤奸夫,这在乡间是理直气壮的,完全不会有人追究他殴打别人的罪名。”像是被揭了老底儿,再想敲键盘,也就先自手软了……
诸如此类,出于对不幸言中的命运的反抗,对融于骨肉的文化基因血缘的否认,下意识间,我时常拿书中的例子检点言行,本来一本社会学著作,反倒有了某种道德劝诫和伦理规训的作用。且不论误读与否,至少从效果上看,也不算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