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1200字
《王安石变法》是“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的第18本,刚刚好一半。这个历史系列,在历史文学中将会占有重要位置。其将历史的拐点拿到放大镜下,像《万历十五年》一般,将事件放在大历史长河中慢慢展开,又不失人物特写。易式风格的点评穿插其中,让这个号称要5-8年之间的浩浩巨作值得期待。
王安石是有宋一代颇具影响力的改革家。
这条脉络将全书悄无痕迹的串联起来,以至于在结尾处,作者一笔带过:现在看来,从仁宗到神宗,真是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三人则是群星中的巨星。司马光有《资治通鉴》传世,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更是以其在文学和艺术各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成为两宋文明的骄傲、标志和象征。这些耀眼的历史人物积聚在一起,却迎来了一次伟大的失败的改革。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之问。
为什么王安石一心为民的改革却搞得众人反对、一败涂地,为什么一心为公的王安石、司马光、章惇先后置朝堂安稳于不顾?这些问题,在读完本书后或许能得到一个合理的回答。
作者开篇就抛出终极答案,王安石有问题,宋神宗有问题,反对派有问题,新法有问题,或者变法本身就有问题。所有这些答案都有人主张,也都有人反对。我们的故事,却必须从头说起。
这里的“头”指的是变法初衷,在此之前,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国库早已空虚,枢密院还在招兵买马;民众早已贫穷,三司还在横征暴敛。面对此情此景,一位奋发有为的新君,一个锐意改革的大臣,一套看起来不错的新法,变法就发生了。
暂且不论变法本身,书中提到王安石的性格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变法能够走多远。王安石已经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就连同一战壕中人也开始离心离德,比如唐坰和蔡确。对此,他当然并不在乎。而接过变法棒的司马光则扮演了另一面性格,拼了命来唱反调,累得吐血也要把那些新法都推翻了。
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个人的利益驱动,完全是为国为民,因此义无反顾。在高举道德旗帜的国度里,遇到这样的人,鬼神都要让他三分,谁胜谁负就只看权力在谁那里。
当然,还有第三棒,章惇继续否定之否定,行事太急用力过猛,改革剧终。
书中给出了“药引子”,也为我们提供了新启示。
1、时局困顿,穷则变,变则通。
2、变法是否能够最终走向成功,关键在于掌权者或执政者。
3、变法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改革的思想一要成体系,二要能传播,三要有人继承。
4、执政者要客观对待历史,一盘否定或两个凡是,都容易走极端。
5、改革执行者要能恪守中庸之道,团结一切力量稳步推进,在利益重新分配面前,往往是以时间换空间。
6、不要以为改革就好,还要看为何改革,为谁改革,怎样改革。
以史为鉴,我们看到变法在继续,成败在重演,值得庆幸的是,当下改革者对历史充满敬畏,而暗潮汹涌之下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明天,值得怀揣期待,尽管我们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