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读后感2500字
自己看小说,非得一口气看完不可。看连续剧,也喜欢全部更新后连续看完。自己太急于想知道,事情到底是如何发展?究竟在这样的发展下,是不是自己预想的结局呢?
但凡是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都坚持先看原著再看电影,不想让电影牵制我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与想象,看完一部意犹未尽的书我也会找各种改编电影来看,不为别的,就想知道看书时存在我脑海里的那些人物场景是否会在电影里出现,幸运的话还可以重温一遍所有故事情节,对于这个我乐此不疲。
将话题拉回。正是这样容易被剧情吸引,非得一口气看完的劲儿。每次看完一部小说,都觉得消耗掉了很多真气一样。太容易让我身处其中,被人物和情节所牵引,就少了对小说本身的解读和反刍。
而看东叔的小说尤其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推理,意识不自觉被牵引。
的确,东叔的推理小说除了层层抽丝剥茧,还原事件真相之外,他挑战不同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觉得趣味盎然。
《解忧杂货店》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开始,感觉自己有些摸不着头脑,继续下去,就好像看了一场极具风格的电影。跨时空对接,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让叙事达到了“逻辑推理,情节构思,暖心故事”完美结合。让读者在内心治愈的同时,体会到了推理小说的极大趣味满足。
《湖畔》让我再次看到了东叔的写作企图。他不满足于推理小说中严密而冰冷的“机关”设置,而是在不断尝试更新颖的叙事观点,大量的笔墨用在描述整个案件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透过这些,挖掘其背后的复杂人性或心理。
《湖畔》讲述的是,并木、藤间、关谷、坂崎四家人,为了各家四个孩子备战私立初中的考试。四对夫妻、四个孩子,还有老师津久见一起到姬神湖边的藤间家的别墅里复习功课。
四个孩子中,只有并木章太的爸爸俊介不是亲生父亲。并木俊介和他的妻子美菜子之间除了必要事物的练习,似乎也并无什么深层的感情。而俊介下属兼情人,高阶英里子的出现,才让剧情开始了真正的发展。
当天夜里,俊介因有事离开别墅,后又突然返回,发现了倒在他们夫妇房间的英里子的尸体。美菜子坦白,是她杀死了英里子。开始,俊介让美菜子去自首,却遭到了在场其他所有家长的极力反对。最后,俊介在他们的说服下,和美菜子、藤间等人一起毁灭证据,沉尸湖底。
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多个人对案件的隐瞒过程。其间,俊介这个“继父”身份的角色与其他家长保持了距离,而作者运用这关系上的距离感,合理制造出他不断追问事情真相的第三人称叙事。
通过俊介对这群“病态”父母的观察,看到了一群为了孩子的顺利考入私立初中,不惜献出身体换取校方人员泄题机会,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操守,掩盖事实,毁尸灭迹,甚至做好了集体做假证的准备。
《湖畔》最终并没有清楚地说明杀人凶手是谁,但东叔用客观描述把目标指向了美菜子的儿子章太。而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符合一个小学生的心理。
孩子没有大人的那么多功利欲望,只想要一个和睦且健全家庭。他只想从家庭“入侵者”的手中夺回这个可以给他完整亲情的“父亲”。
其中表现出的荒谬和扭曲,让人深感“可怜天下父母心”,也不仅让人深思。
在新闻或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听过很多,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母亲割掉自己的肝脏,或付出自己的生命。
让我们最为震撼的恐怕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那个为了保护自己还在吃奶的婴孩儿的母亲。当楼板砸下的瞬间,跪在地上,用背顶住了楼板,胳膊柱在地上,用整个身子为孩子搭建了一块儿小小的“避难地”。最终,这个孩子得救,而救援人员搬开楼板的刹那,那位母亲仍旧保持着这个姿势。
这让多少人为之动容,感叹。没有什么情感能够像父母之爱那样无私和纯粹。
父母之爱,爱得无私,为了孩子,挖心掏肝,不惜生命。看似,舐犊之爱,无需底线。生命都可以不要,还有什么不可以?
我想,这肯定是为了孩子。这毋庸置疑。
是为了孩子的什么?
为了孩子有更好,更远大的前程。这更很确定。
你所谓的“远大前程”是什么呢?
一份好工作,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其乐融融,一帆风顺。
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远大前程,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本能。
但很多父母都忘了,爱孩子,不是倾尽自己所有,为孩子铺一条路,而是需要把他养成“体力强盛,头脑聪明,情感丰富”的健全人,而这个“健全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所要走的路,甚至自己开辟出一条他想走的路,甚至他还会自己“飞翔”,而不是去在地上“走路”。
还记得纪伯伦的《论孩子》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的这首诗很好地说明了父母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无法把自己的灵魂思想强加在他们身上。
我们无法设想,当章太逐渐成长,自己的思想成熟后,走上父母所谓“光明前途”后,他再想起这段往事,知道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将如何自处?
或许,“成熟”后的章太,明白了社会的功利、利益,会懂得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但他终将一生活在惶恐与内疚之中。而这些,是“光明前途”所无法治愈的伤痛。
当“舐犊之爱”没有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没有了是非概念,偏离社会规则,“爱”不过沦为绑架的工具。所有的被我们藐视的“底线”都会如绳索,将孩子的心灵死死捆绑,一生都无法安定,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湖畔》用文学的夸张所映照出的是日本社会的扭曲现实,而谁又说,不是当下的中国社会?小说中的“病态的父母难道不就是存在我们身边吗?
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设计的。孩子也不是父母人生棋盘中的棋子。
父母的爱,纠结而矛盾,必须对抗自己所有舐犊本能,去成就孩子自己,去让孩子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