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1100字
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只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引导人思考“生命,意义,幸福”等等这些底层概念的哲学著作。与一般的学术书籍不同,本书写得很科普、很有趣、很有温度。
(1)作者米哈里借用统计物理的概念“熵”,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用以描述心理或精神秩序的程度。我们知道,对孤立的物理系统,熵永不减少,即“熵增加原理”。与此类似,人的身体和精神,如果不与外界相联系,不消耗外界的能量,也会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前进——即混乱程度增加的方向。
其实,关于人的身体,或者说一切生命体的存在、生长、进化,早在七十多年前,薛定谔就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中,用“熵”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生命以负熵为生”。话说,一个叫克里克的年轻人,读完此书后,果断放弃了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计划,转向了生物学。十年后,他和沃森共同发现了生命的遗传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
不知道米哈里是否也受到了薛定谔的启发,把“负熵”的概念也用到了人的心理和精神。
不管怎样,米哈里开创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心流”的心理学概念,对于提升人的幸福感,无疑意义重大。
(2)对书中的一个例子,记忆深刻。米哈里思考了从无机物到植物,再到动物的三层食物链,组成相应物质的结构,其复杂度无疑越来越高,有序性也越来越高。这就是典型的“负熵”。
继续细想,物质具有四大状态,而我们平常接触较多的是气态、液态、固态。还是考虑生命体本身,固态是其基本骨架,跟着食物链的步伐一路想来,非晶、准晶、晶体等无机物,到复杂度较高的植物蛋白,再到复杂度更高的动物蛋白,这不就是一幅清晰的“生命进化图谱”?
只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生命是如何从复杂度较低的无机物进化而来?更不知道思维意识,又是如何从那些复杂度更高的有机物(比如生命蛋白)中衍生而来?
(3)作为一本心理科普的经典著作,书中还有很多的事例、概念、话题值得继续深思,无法一一列举。
本书之所以还能当做哲学著作来读,就是在最后一章,米哈里讨论的话题上升到了更深的层次“追寻生命的意义”。
依靠“复杂度”“有序度”“负熵”“心流”等等这些概念,米哈里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赋予自我生命以意义,培养方向感,建立心理或者精神的秩序(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精神熵),从而重获内心的和谐,那么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体验着“心流”,这就是“最优体验心理学”,就是“幸福”,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总之,本书用“博大精深,深入浅出”来点评,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