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5000字
本书致力于探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让我们跟着费老师这本首次出版于在1947年,离今已有37年的《乡土中国》,一起去了解了解。在这里强调一下时间,是想让我们意识到有些大家觉得不适合的理念一是因为我们已经更完善的知识层面一是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不同,不过有些精华还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本书讲的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本书所谓的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费孝通的这种尝试,是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是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而这种探究方法难免会存在误差,需要后代进一步去探究,去完善。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属于礼俗社会,我们依土而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周围都是我们熟悉的人和环境,所以文字和法律在这里也就多余。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重点摘抄:
1.说到基层,中国社会的基层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说他们土气,是因为他们是靠种地为生,而他们依靠土地是不移动的,长时间的不流通形成了他们身上的土气。
2.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4.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
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5.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6.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而文字产生是因为我们因为我们在空间或空间接触发生阻碍时我们约定一定代表意义的记号。文字对于“面对面的群体”实属多余,而因为他们对文字的不识也常常让我们称他们“愚”。
重点摘抄:
1.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面对面的社群”。
2.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3.“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4.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再论文字下乡:
人富有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我们运用发展此能力,把先人的社会经验学习和改进,形成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积累下来的社会共同经验就是所谓的文化。
在乡土社会中,一个人在熟人中出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所以文字对于他们实属多余。
重点摘抄:
1.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2.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3.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词是最主要的桥梁。
4.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所以说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5.“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差序格局:(重点)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称之为差序格局。
重点摘抄:
1.费孝通定义的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2.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3.“格兰亨姆的公律”即Greshams Law,指的是在铸币时代,金银复本位的制度之下,人们倾向于将达到法定重量及成色标准的货币贮藏起来,而使用低于法定重量或成色的货币进行流通,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这样一种现象。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人们用其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
3.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4.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5.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6.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以游牧经济为生生活相互依赖的西洋形成了“团体格局”。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国家是先于“公民”的。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宗教的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此观念下,派生了两个重要观念:一是个人人在神前平等;一是神对人人公道。为了维护这平等公道因之产生了权利以及宪法。
乡土社会中以种地为生可以自食其力的生活,个体之间的联系处于次要的,进而形成了“差序格局”。“克己复礼”,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重点摘抄:
1.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2.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3.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4.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家族
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是“家”。中国家庭的大小的衡量标准不是人数多少,而是结构。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少,主要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是需要纪律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重点摘抄:
1.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生育功能是家庭这个社群为暂时性的。
2.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3.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重点摘抄:
1.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在分析一个文化范型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
感情从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
2.两种文化模式: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3.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
4.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礼治秩序
西洋是法治的社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重点摘要:
1.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2.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
3.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4.“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指出,看似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自由市场,实际上却为一双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生产出正确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因而他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涉,主张让市场自由发展。
5.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6.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