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读后感6000字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读后感6000字

其他读后感   2025-02-11

  Learn more study less 干货合集

  A)获取知识

  * 1)快速阅读

  * (1)指读法

  * (2)练习阅读法

  * 另一个练习是针对提高理解力的,与上面的练习类似,先阅读3分钟的材料,然后尽可能地写下你记下的知识点(不准翻书)。然后再读一遍材料,边读边记下所有的知识点,然后比较两份记录,看看自己正确的知识点有多少,错误和没写的有多少,用前者减去后者,再除以总数,得到的数字就是你以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这一类型材料的理解能力,通过降低阅读速度练习,你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以实现最快的阅读速度和最好的理解能力。

  * (3)积极阅读法

  * 开始积极阅读时,准备好要读的书和笔记本,在笔记本上写下每章的标题和亚标题,每读完一小部分时(指读法),在笔记本上记一些笔记。

  * 进行积极阅读时你需要记下:

  * (1)这一节中主要观点是什么?

  * (2)我怎样才能记住主要观点?

  * (3)我要怎样将主要观点拓展开以及应用它。

  * 智力挑战

  * 这个挑战的目的是让你适应快速阅读的技巧,快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我个人建议只有在完成本次挑战之后,才进行下次智力挑战。

  * 1.买一两本内容适合做快速阅读练习的书。

  * 2.确保至3周内每天15分钟进行阅读速度和理解力的练习(具体方法见“练习阅读”一节)。

  * 3.练习指读法两周。

  * 4.每周练习1次积极阅读。

  * 2)笔记流

  * 使用笔记流时,首先写下最主要的观点,尽量用很短的单词来替换完整的句子 一旦你写下了一个观点,下一步就是在这个观点和其他观点之间画上一些箭头,观点不是建立成金字塔式的结构,而是呈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这个过程与实际的整体性学习策略类似,观点连在一张网中。

  * 混合型笔记流

  * 笔记流技术涉及两个方面:记录和拓展。传统的规则、线性的笔记方式,可以将课堂内容精确地复制下来,这种方法对于你准备课下好好复习几遍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 笔记流会为了当前的理解而牺牲一些随后的可读性。通过减少笔记内容和增加各种联系或图表,学习变得更具整体性

  * 课下笔记流

  * 第一种混合型笔记流是课堂上按常规记笔记,下课后再根据笔记内容制作标准的笔记流。假如你觉得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这种策略会给你更多的时间消化知识

  * 评注流

  * 有些课程上课时信息量很大,如果你想疯狂地记下每一个细节,笔记流几乎不可能做到。

  * 首先写下最关键的信息,然后在信息之间加入联系。假如老师讲了十几个需要记下的公式,首先写下所有的公式,然后在老师举例子和讲授公式如何应用时,给公式加上各种各样的联系

  * 智力挑战

  * 本次智力挑战的目的是在决定是否用笔记流取代传统记笔记方法之前,练习笔记流技术。

  * 1.买一本专门的笔记本,在封面上写下“笔记流技术练习本”。

  * 2.确保2周内每天练习1次:把你课堂上记的笔记拿出来,按照笔记流的方式重新记录,记下知识点并在知识点之间画上联系。

  * 3.练习将其他技术融合到笔记流技术中。

  B)联系观点

  * 1)比喻

  * 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 可以按照下面三个简单步骤找出一个比喻。

  * (1)确定你要深入理解和记忆的信息,在上面例子中就是经典条件反射。

  * (2)在你的个人经验中寻找与信息部分相似的东西,要达到完全符合不太可能,所以与其寻找一个完全符合的东西,不如稍作让步,找到十几个部分符合的“不完美比喻”,在上面的例子里我想到的是雪中行走。

  * (3)重复上述过程,检查比喻不恰当的地方。例如,雪中行走是线性的痕迹,而脑神经却是错综复杂的网络。

  * 怎样才能提高运用比喻法的速度和质量呢?

  * 1.要有寻找比喻的欲望

  * 除非你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样的比喻才能很好地描述要学的知识,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 2.注意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念头

  * 发现一个好的比喻是一个创造性的试验过程,这表示你在找到一个恰当的可以充当知识模型的比喻之前,可能会尝试好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目前能做到在一两分钟内想出五六个比喻,并快速地找到一个适合的比喻。

  * 我的建议是不要压抑你的创造力,不要总是说自己找不到好的比喻。抓住跳入你脑海的第一个念头,看看这个念头哪里适合,哪里不适合,把不适合的部分改掉再看看。

  * 3.优化和测试你的比喻

  * 你经常会碰到找到的比喻只是部分符合你要学的知识。我建议你再找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这样做不仅会减少理解上的错误,而且会创造广泛的联系,从而改善结构的质量。

  * 智力挑战

  * 本次智力挑战在于提高你运用比喻法理解和记忆抽象信息的能力。

  * 1.坚持至少两周内每天一次好好阅读学习内容,阅读完教材或笔记后,写下至少五个主要观点。

  * 2.针对每个观点,写一个可以解释观点的比喻。

  * 3.假如比喻不能完全解释观点,尝试寻找更多可以解释观点的比喻。

  * 4.应用10岁规则。是否能用这个比喻解释给一个10岁的小孩听?假如你的比喻还是和原始观点一样,孩子听不懂。重新来过吧,直到你找到简单的他能明白的比喻。

  * 5.针对其他观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你确定自己真正理解为止

  * 2)内在化

  * 内在化指不仅仅在脑海中出现图像,而且有声音、触觉和情感等

  * 怎样进行内在化

  * (1)明确你要内在化的概念。这是一个生物过程,还是编程中的函数或者是一个数学概念?

  * (2)从建立脑海中的图像开始。如果你不习惯内在化,可以先试着在纸上画出概念的粗略图,多次尝试后,你就会直接在脑海中想象了。

  * (3)脑海中的图像是静态的,还是栩栩如生的动态场景?掌握一个行列式需要好几个步骤,所以要让图像动起来,就仿佛在看一部电影一样。

  * (4)现在开始加上其他感官。试着用手去拿它,去摸它,去打开它,去嗅它的味道,去听它的声音,动用你身体的所有感官,将所有的感觉与运动的图像相联系。

  * (5)加入更多的感觉或情感。

  * (6)不断重复和优化图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地回忆起知识

  * 智力挑战

  * 本项智力挑战的目的是锻炼你形成图像以及给图像加上各种不同感觉的能力。

  * 1.取一张白纸和铅笔,准备作画。

  * 2.打开课本,找两个概念或观点,如果你不太熟悉内在化,建议你选择容易想象出图像的概念先试一试。完全抽象的概念或者过于复杂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太适合。

  * 3.在脑海中建立图像,将感觉和情感加上去。

  * 4.根据脑海中所想,快速画出概念的图像来(30~60秒)。

  * 5.坚持两周每天选几个概念练习内在化过程

  * 3)图表法

  * 一幅图表就是一幅将多个信息压缩在一起的图画,图表最常见的形式是带有数字信息的图表

  * 三种主要的图表类型:流程图、概念图和图像。

  * 智力挑战

  * 本智力挑战目的在于提高你画图表的能力和速度,因为图表是上面提到的三种联想技术中速度最慢的。假如你想在学习中使用它而不成为一种负担,就必须提高画图表的速度。

  * 1.找出一个观点或是一系列概念,准备画图表。

  * 2.设定时间2~5分钟,然后开始画图表,图表可以是上面的任何形式。

  * 3.时间一到,停止画图表,统计一下你的工作量,包括信息的多少、建立了多少联系,等等。

  * 4.每天进行一次,重复两周,直到你可以轻松自如地画图表

  C)随意信息的处理

  * 1)联想法

  * 目的是将一系列观点串在一起,就像链条,一旦进入链条中的一环,就可以轻易地到达链条中的其他环节

  * 使用联想法的步骤

  * 第一步 创造顺序

  * 第二步 给清单中的每一项设一个符号

  * 第三步 创建属于自己的联想

  * 智力挑战

  * 学习联想法可能比前一节中的其他方法花费更多的时间。要确保抽出一个月的时间来练习联想法。

  * 1.选择一个公式、列表、一组知识或者任何可以按某种顺序表示的知识。

  * 2.按照上述联想法的步骤,将知识整理成列表,创造符号,形成合适的联系。反复回顾你的联想列表,确保所有的知识生动有趣,符号重复现象少以及容易明白符号代表的真正含义。

  * 3.在本智力挑战练习1周后,把之前联想过的拿出来检查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回忆起来。

  * 4.2周后,开始限定时间练习,以提高运用联想法的速度

  * 2)挂钩法

  * 挂钩法类似于联想法。利用挂钩系统,你可以将要记忆的信息与数字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使这些信息并不是按照特殊顺序排列,你也能回忆起每一个信息来

  * 挂钩法首先要给基本数字创造形象,我喜欢给13(0~12)个数字设立13个押韵的单词,用来储存13个数字,这13个位置可以用来记住数字、概念以及步骤等

  * 智力挑战

  * 挂钩法来自联想法,所以完成本次智力挑战之前应先做好联想法的智力挑战,本智力挑战的目的是熟悉挂钩法,并尝试用它记忆一系列信息,特别是数字信息,如日期。

  * 1.寻找一个适合运用挂钩法的清单信息,或是一组信息、日期,确信信息个数不超过13个。

  * 2.按照挂钩法的步骤进行挂钩记忆。

  * 3.每两周花一天时间重复上述练习,并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

  * 3)信息压缩技术

  * 信息压缩的目标是减少信息的容量,寻找信息的逻辑关系,我一般通过三种主要方式进行信息压缩:记忆术、图像联系以及笔记压缩法。

  * 记忆术是用一个短语或单词来储存数个信息的方法。在急救术中,有一个处理动脉出血的记忆术RED,R:Rest暴露伤口,E:Elevate评估出血范围;D:Direct直接压迫

  * 图像联系可以看作联想法和图表法或内在化的综合体,办法是把几个信息联系起来并且用一张图表来表示

  * 压缩笔记的步骤

  * (1)拿几张空白纸。准备好要压缩的笔记,这个练习可能会花费一两小时,所以要确保你有这么多时间。

  * (2)用最小的字,写下笔记中的主要观点。使用尽可能少的字。

  * (3)接着写下与之相联系的观点、公式、概念或定义。尽可能写小一点和写少一点,节省空间。

  * (4)持续上述自由写下观点的过程,直到将笔记中的每一个主要观点都写了下来为止。最后你得到大约1~3张密密麻麻写满信息的纸。

  * (5)有时候,还可以更进一步,将上面压缩后的内容加工、修饰得更有条理,更好看一些。

  * 智力挑战

  * 本智力挑战的目的是使大家熟悉信息压缩技术的使用。

  * 1.每天进行一次,从你的课本或笔记中挑出需要压缩的信息,然后按照记忆术或图像联系进行信息压缩记忆。

  * 2.按照上述做法坚持两周后,将前两周学习的材料进行笔记压缩,将前面所有的记忆术和图像联系综合在一起。

  * 3.测试一下你是否能记住整个信息。坚持练习四周(包括两周的笔记压缩练习)或者直到你对这些技术运用自如。

  D)知识扩展

  * 1)实际应用

  * (1)统计学

  * (2)计算机

  * (3)会计学

  * (4)经济学

  * (5)历史

  * 智力挑战

  * 接下来的两个月,每周抽一点时间,看看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花5~10分钟罗列各种可能应用的地方,确保至少有20个用处,不要嘲笑那些看起来可笑的想法,只管顺着自己的思路写下去。如有可能,请将这些想法付诸实际行动。

  * 2)模型纠错

  * 模型纠错实际上就是实践的代名词: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测试自己是整体性学习过程中纠错的唯一手段

  * 1.分清是拼写错误还是概念问题

  * 2.散弹枪策略

  * 3.延伸练习时间

  * 智力挑战

  * 如果你已经定期练习在课堂上碰到的问题,请继续做你正在做的事。尝试实行那些能改善如何练习的观点,但在其他方面坚持自己探索。如果你不能定期做练习,或者你正在做考试前的疯狂冲刺,试着把你的学习延伸到整个学期,每天花几分钟学习而不是考试前花数个小时突击。

  * 3)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 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设定一个需要1~3个月达成的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达成了目标也就达到了学习的效果。为了完成项目,你必须围绕着目标努力学习,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符合整体性学习的每一个过程。

  * (1)从小项目开始。

  * (2)记录下来。

  * (3)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目标。

  * 智力挑战

  * 设计一个项目,大约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比如:

  * ·电子书 ·编程

  * ·发明 ·网站

  * ·服装设计 ·写博客

  * 项目应该简单,但是也不能太容易。写下预计的完成日期,计划好日程,每天按时完成部分工作。在你完成项目之后,回顾一下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看看还有什么相关的项目可以去做。

  整体性学习技术的实际运用——费曼技巧

  * 第一步:选择要学习的概念

  * 第二步:设想你是老师,正在试图教会一名新生这个知识点

  * 第三步:当你感到疑惑时,返回去吧。

  * 第四步:简单化和比喻

  高效率的学生

  (1)能量管理

  * (1)增加你的能量储备。

  * (1)每周有3~5次运动吗?每天要抽出40分钟来锻炼身体,每天运动一点点,学习效果更明显。

  * (2)每晚有七八个小时的睡眠吗?

  * (3)你吃的是什么?建议你吃粗纤维和粗加工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可以让你一天的血糖水平保持平稳,避免忽高忽低。

  * (4)一天之内,你喝几杯水?最快让你丧失能量的办法就是脱水。

  * (5)一天你吃几餐?理想的饮食应该是少吃多餐,一天吃四五餐,每次吃七分饱,这样可以保证你一天内的营养供应持续稳定,睡前吃一点能让你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

  * (2)将你的日程表由线性的改为循环式的

  * 线性的计划是平均安排时间执行工作,而循环式作息计划则先集中小部分时间做大部分工作。这种计划安排能让你做到有张有弛,而不是死气沉沉,像个机器人。下面是一些建议。

  * (1)一周休息一天。

  * (2)晚上不干活儿。

  * (3)设定90分钟,集中精力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一旦90分钟结束,停止工作

  (2)不要“学习”(Dont study)

  * 如果没有明确自己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去不停地“学习”,实在是对宝贵时间资源的浪费

  * (1)阅读材料。

  * (2)完成各项作业和在课堂上做笔记。

  * (3)应用整体性学习方法处理某些难点。

  * (4)考试前,针对学习材料做一次笔记流。

  (3)绝不拖延时间

  * 周/日目标体系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对抗延迟的方法,办法很简单

  * 1.每周周末,列一个清单,包括所有的任务、作业以及你想在下周完成的读书和学习活动。

  * 2.每天晚上,检查周计划,列出每日目标清单。

  (4)批处理

  * 批处理的意思就是将那些类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来一次做完。批处理有助于节省时间,因为你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

  * (1)工作量。批处理最适用于将那些需要时间不长的零散工作放在一起做。

  * (2)一次性完成作业。

  * (3)提髙注意力阈值

  (5)有组织

  * 有组织的确能帮助你更有效率,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缓解压力。

  * (1)所有的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

  * (2)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每天随时记录,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 (3)坚持日历和做事清单。应用做事清单记录任务和目标,使用日历来记录要做的事和截止日期。

  自我教育

  不要把整体性学习仅仅用于课堂上,而且要用于你的个人生活中。事实上,我发现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能提高你的学习能力。闲暇时间能专心研究一门让你感兴趣的课程,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奖赏。

  *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 1.每日阅读

  * 2.每日练习

  * 3.每日目标

  * (1)坚持某个习惯30天。比如每天阅读40页坚持一个月,每天练习网页设计一小时

  * (2)坚持下去。

  * (3)享受这个习惯。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各种各样可以养成的习惯吧,我想在一大堆想法中找出一个让你享受的习惯(阅读、练习和目标设置)应该不难。

  * (4)寻找特殊时段

  * 减少挫折障碍

  * (1)写下任何障碍。

  * (2)使用网络。谷歌、读秀、中国知网(KI)都是不错的选择。

  * (3)找一本关于“怎么做”的工具书。

  * (4)换一个角度试试。花点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知识,等你学会了很多以后,再回过头看看原来的问题

  * 设定学习目标

  * (1)所有的目标都要写下来。Date

  * (2)让目标客观化。学习过程中,你要能很容易判断出是否已经达到goal

  * (3)设定有些困难,但是努把力也可以达到的截止期限。

  * (4)将目标的完成转化为每日和每周的具体行动。

  * (5)经常看看你的目标

  * 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关于自我教育的网上资源。

  * MIT OpenCourseWare——MIT提供的网上免费课程。

  * EHow——关于“怎样做”的各种文章。

  * FreeEd.net——“网上免费教育”。

  * portal to Free Online Courses——很多名牌大学在线课程的入口。

  * 高效率网址

  * ScottHYoung (scotthyoung/) 我个人的网站,专门讨论高效率、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

  * ZenHabits.net (zenhabits.net/) 简单就是高效率。

  * Lifehack.org (lifehack.org/) 最大的高效率网站之一。

  * pickTheBrain (pickthebrain/) 高效率和动机。

  * StudyHacks 高效率的学生。

  * Stevepavlina (stevepavlina/) 个人发展网站。

  * 高效率书籍

  * Getting Things Done(David Allen的经典)

  *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能量管理)

  * Zen To Done(讲述如何做事,强调的是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 How to Be a Straight-A Student How to Win at College(两本经典之作,帮助你变得高效率,应付各种学习上的挑战,必读之作

点击显示
标签: 高三 学生 读书 笔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194464/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