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3500字
陕西作家孙皓晖历时16年创作的《大秦帝国》,共六部,500万字。《黑色裂变》是大秦帝国的第一部,讲述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由弱变强的故事。
我看黑色裂变,感受着弱秦强国之路的艰难困苦,体会着秦国实施法治的痛快淋漓,被商鞅言行深深吸引、打动,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景仰之情。我想,这是一部好书,应推荐好朋友读。我觉得黑色裂变有三大看点:
一看千古英才之千古功业。
在我看来,商鞅乃千古英才,其变法乃千古功业。为什么这么说?商鞅自公元前359年开始变法,至338年被车裂,期间总理秦国军政大权20年。这20年,秦国人的思想观念、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心空前凝聚,官员羞于沽名钓誉,民众羞于歌功颂德,举国唯法是从,社会人口众多,国库充盈,甲兵强盛,成为战国中期的强国之首。能建立这样功业的人,千载而下唯此一人!
回顾历史,此言不虚。商鞅变法的350多年后,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王朝,实施“王莽变法”。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实施一系列新政策。但由于违背历史潮流和不切合实际情况而彻底失败,历时15年,身死国丧。
1400多年后,北宋王安石发动“熙宁变法”,自1069开始,持续16年,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完全被废,也是一次失败的变法。
1900多年后,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万历新政”,从1572年开始,持续10年。但随着张居正1582年劳瘁而死,新政也偃旗息鼓。万历皇帝打到了张居正,罢黜了几乎所有的张居正任命的新政官员,破坏新政的成果,万历新政彻底失败。
2200多年后,清朝的光绪皇帝启动“戊戌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变囚禁了光绪帝,捕杀了“六君子”, 变法只持续103天,便彻底失败。
有且仅有商鞅,既有为国立制、为民做法的宏伟志向,又有扭转乾坤之才,而且付诸实践取得巨大成功。虽然被车裂而死,但其死后,变法思想和政策却被坚持百余年,最终秦国实现了统一天下。
而黑色裂变的主角,与其说是秦孝公,不如说是商鞅。请看其戏码:出场、入秦、面试、受任、变法,护法,情事,殉法等,场场精彩!
商鞅,千古英才千古功业!英才千古功业千古!
二看千古帝国之崛起之路。
秦国所处的历史背景,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生存就是极端严峻的考验。而独立鳌头,无疑是史诗般的辉煌;但秦统一天下后,帝国仅传二世而亡,无疑又是巨大的遗憾。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兴亡的规律教训,应该是我们的镜子。
秦从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兴亡沉浮500多年。最关键的,奠定统一天下基础的,要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书中的话是:“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崛起之路,复杂艰辛,所涉因素非常之多,但我看主要有以下五点关键因素:
一是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崛起的过程,是建设的过程。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建设无从谈起。弱秦的外部环境如何?以魏国为首的山东六国,组织会盟,阴谋瓜分秦国。外患的严重和剧烈可想而知。刚刚即位的孝公何以处之?外和六国。他纷纷派出使者,用重金收买各国权臣,尽量说服各国君主不要联合攻秦。万不得已时,也要尽量拖延滞后进攻时机。为秦国建设争取时间。这里面有大量的纵横捭阖的外交。
印象最深的是:新即位的秦孝公,以国家利益大局为重,没有杀死被俘的魏国丞相公叔痤为父亲报仇,而是冰释前嫌,主动放其回国。并且把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给战败的魏国。谈判时,公叔痤问:果不计杀父之仇?答曰:父仇为私,和战为公。问:疆界如何打算?答曰:河西之地仍归魏国。问:不觉得吃亏太多么?答曰:二十年后再夺回来。如此一个举措,为秦国换来了20年的和平。
二是网罗天下的名士英才。兴国之道,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大争之世,人才竞争更是白热化。秦国贫弱,刚刚即位的孝公何以处之?先是派员到各地遍访贤才。效果不佳后,又解放思想,向外国求贤。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承诺能出奇计强秦者,尊以高官,并与之分土。历史上不乏求贤令,孝公的求贤令之所以著名,在于其魄力和胸襟:敢于痛说国耻,历数四代祖先的无能,胆识过人;提出与功臣共享天下,胸襟开阔。求贤令一出,效果很好,引来几百英才,能扭转乾坤之大才商鞅即其中。
人才来了,如何做到人尽其才?如何拣拔出乾坤之才?这又是难题。秦孝公自有办法。他没有立即对入秦人才授予官职,而是令他们实地踏勘三月,以调研报告论材使用。对商鞅更是三试其才,终于认定商鞅时乾坤大才。然后放手任用,一心为其铺路搭桥。先前的大才车英、景监等,直接降为副手,以充分发挥商鞅的能量。
三是实行全面彻底的变法。外和六国,为秦国发展赢得了战略发展机遇期;发布求贤令,为秦国发展准备了众多英才。但这两点,只是外部环境层面,实现崛起,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和举措。孝公如何做呢?任用商鞅“变法修刑法,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
思想观念的变革。推行农耕奖励法、军功授爵法、编民什伍连坐法、客栈盘查法、私斗治罪法。这五道法令涉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它引导和激发人们辛勤耕耘,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它更引导和限制人们走上一条以法律为行动准绳的道路,几乎全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经济变革。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变革。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建立新军制等,理顺国计民生、权力范式等错综复杂的关联。
没有经济变革,变法不会成功,因为社会财富无法快速增加,变法缺乏经济基础,人们终究不会认同变法的成果。没有政治变革,变法不会成功,因为经济变革的成果缺乏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变法随时有复辟的危险。没有思想观念的变革,变法不会成功,只有一开始就走上一条以法律为行动准绳的道路,才能保证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的坚实根基。
四是维护新法的坚定意志。商鞅变法是观念、经济、政治、军事的全面系统的变革,其效果是明显的,全国人心空前凝聚,官员羞于沽名钓誉,民众羞于歌功颂德,举国唯法是从。这与商鞅铁腕护法是分不开的。为戒私斗风,他一次刑杀700多人;郿县抗法,他渭水刑场杀贵族;太子犯法,他在秦孝公出差,不经请示的情况下,直接处公子虔(孝公大哥,助孝公登位,为变法让官于商鞅)以劓刑……每一次都惊心动魄,震慑天下。没有维护新法的坚定意志,新法无法站稳脚跟。多次铁腕护法,使新法的尊严在治理混乱中确立。
五是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推行变法的组织保证。在封建社会一要明君,二要强臣,三要两者互相信任密切配合。明君,要求有坚定强烈的图强决心,敢于决断。强臣,要求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够推行变法扭转乾坤。配合密切,要求明君敢于放权,用人不疑;要求强臣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黑色裂变》里秦孝公和商鞅这个领导核心表现绝佳。秦孝公精心进行权力运作,做了一系列铺垫,将商鞅直接任命为左庶长,虽为左庶长,但从实际权力讲,已经成为与秦孝公共同治国的总政大臣,总领军政大权。对商鞅可谓放手使用。当国内出现“秦国民众只知商君之令,不知国君之书”这么刺耳的传言时,孝公不过是微微一笑,不予理睬!太子获罪一事,商鞅处公子虔以劓刑,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强臣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本色。
秦国是从内忧外患的状态,逐步走向一等强国的。从这些内容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秦国崛起的路径。
三看千年文化之辉煌灿烂。
有一个词语叫百家争鸣,是专门形容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大秦帝国是在这种局面下诞生、发展的,不断走向辉煌的,所以作者也匠心独运的穿插描写了诸子百家的面貌。
一是法家。作者利用插叙,或倒叙,或议论时一笔带过等方式,巧妙地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逐一介绍过。当然最大的法家,商鞅则是浓墨重彩地描写的。
二是墨家。书中专门有两章写到墨家,分别是第八章政侠发难,第九章霹雳手段。对墨家掌门人墨翟,及其弟子都做了大量的描写。还特意虚构了墨家弟子玄奇与秦孝公的爱情!
三是儒家。写了儒家大师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书中特别有人性大论战。其他地方也有儒家论点的描述。
四是兵家。通过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讲兵家孙膑描写的十分传神。
后面还有道家庄子;纵横家张仪、苏秦;名家公孙龙等;医家扁鹊;阴阳家邹衍等的表现。
总之,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在第一部以及后续各部中都有表现。也可将其当做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补充材料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