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2000字
本着对日本文化的浓厚兴趣,打算在暑假的尽头涉猎些许日本文学,根据古近现的时间顺序阅读,于是找到了这本近代短篇小说圣手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书名三字想必都不陌生,面对当事人各执一词,事件变得扑朔迷离的时候,新闻媒体经常称作“XX罗生门事件”。
说回此书,书名取自里面的一个同名章节,全书共七章,前六章是精彩纷呈的短篇故事,最后一章则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看法,类似“语录体”。
第一章《罗生门》和第二章《竹林中》的情节曾被黑泽明大师改编为电影《罗生门》。电影出现三个场景,四个谎言,凸显了极致的黑暗,结尾又保留了一丝人性的希望。说到书,《罗》气氛鬼魅,描写了一个破败不堪,乌鸦聚集的城楼,风雨滂沱如同家将内心思潮的猛烈撞击。最后家将为了生存,败给内心的邪恶,掠走形容枯槁的老妪的衣服,看完时脑海里一直回荡着最后的一段话:
“过了一会儿,死狗一样的老妪光着身子从死尸堆里爬起来,嘴里哼哼唧唧,借着松明子的光,爬到楼梯口,披散着短短的白发,漠然地看着门下。外面只剩下漆黑一片的夜。”
电影《罗生门》安排了同名短篇的场景,对于主要情节则是根据《竹林中》一章的改编。这一章讲了一个杀人故事,呈现的是七段供词,当事人各执一词,真真假假,读完有种被拉入黑暗深渊之感。当事人交代事实时都选择了谎言,通过欺骗来掩饰内心的软弱,即使是已经死去的亡灵丈夫同样如此。芥川龙之介直抵人性最阴暗的角落,揭发最深处不可告人的秘密。正如所说,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像。
不同于《地狱门》的浓烈黑暗,《山药粥》的简单温暖,《鼻子》三言两语对矛盾人性的挖掘,《河童》这一章以假想的河童王国为素材,描写了一个冷酷理性的反乌托邦社会。在此之前河童在日本的形象类似作恶的水怪,这本书多多少少改善了河童的形象,如今河童在人们眼中大都是萌萌哒的存在。
笔下的河童王国与人类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他们同样存在社会通行的各种原则。有些习惯和风俗与人类大相径庭,比如大人为了小孩偷东西,万一小孩不存在了,那么这个小偷就无罪释放。“理性”如河童认为犯罪动机一旦消失,没必要像人类一样紧咬不放。此外还有对音乐的禁止,职工屠宰法,空洞的生活教等等特殊的地方。河童本身极易情绪化,非常容易因为讥讽而抑郁致死,我猜测这可能影射了日本人所谓为了自身道义而盛行的“复仇文化”。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生孩子的场景。每个新生河童即将出生时,父亲会对妻子的产道询问是否愿意降临这个世界,新生儿河童回答:我不想被生下来,我认为河童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恶。于是这个孩子马上被一旁的产婆给当场处理掉了。大吃一惊之外,也折射出河童社会极致的理性主义。
说到“理性”,想到在最后一章《侏儒的话》中作者提到“理性教给我的最终是理性的苍白无力。”类似的金句在这一章中俯拾即是,作者谈宗教谈艺术谈哲学谈社会谈人性,范围之广,言论之透。以下是我选取的一些简短又智慧的句子:
1 道德是方便的代名词,和“左侧通行”相似。
2 古典作家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们都已经死了。
3 年少时代——年少时代的抑郁是对全宇宙的傲慢。
4 所有神的属性之中,我最同情神的是,神不能自杀。
5 恋爱的症状之一,就是揣测她以前爱过多少个男人,或者爱过什么样的男人,且对这些虚构的人物怀有莫名的嫉妒。
6 想成为作家的人,无论是一个怎样的都市人,他的灵魂深处必定是一个野蛮人。
到最后我想谈下作者芥川龙之介,先生生性敏感,常常察觉到普通人注意不到的情感,陷入形而上的思考。对于文字,先生非常擅长烘托氛围,此书前三章感受最为深刻。而这氛围的重要性恰恰就是像先生所说“天才和凡人的区别只差一步之遥,却遥不可及”。一个作家若只有表面的灿烂,对人性的看待混沌不透,那么妄图在地狱和阴暗上入骨三分是徒劳的。而芥川龙之介先生是不同的,对人间地狱进行前所未有的生动描绘,通过道德锋利的审判,三分惊诧七分惭愧,最后无不让人开始进行内心审判,挖掘人性阴暗角落,我想这就是先生文字的魅力吧。
但是如果借此说芥川龙之介先生笔力到这样的地步,完全因为他是个冷酷冷血的人,对此我是不太赞成的。相比较于浮华肤浅的文字作品,先生的文字像一枚淬炼得异常锋利的匕首,实际上直面人性,描写人性中最阴暗的同时,也关注了人性最灿烂的部分。
同样是《侏儒的话》里,先生流露了对人性的态度,不妨让这一句话作为正文的结束语吧。
『我的不幸在于没有崇拜“人性”的勇气。不,事实上我经常会蔑视“人性”。但事实上我又经常对“人性”充满爱意。爱?或者说比起爱来,怜悯更恰如其分。如果不能被“人性”所感动的话,人生终将变为一个不堪忍受的精神病院。』
pS:因为正进行主题阅读,读完的书没有马上投入书评的再思考,先完成主题计划,最后尝试着用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方式依次总结读书体会。至于这篇先出炉的书评,表示写得很嗨。
还是那句话,希望读更多的好书,同时在生活中体验和思考。
共勉。
END